竹山县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2024-09-22 17:09   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卢波

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同步建成小康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竹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有效供给,推进文化和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体系,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和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效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基本的文化体育服务。

一、竹山县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多渠道加大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针对近年来农村人口对公共文化体育健身设施需求不断增加的需求,我们抢抓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和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建设契机,积极加大投入,努力推进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一是出台《政府购买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实施办法》,以购买公共服务为试点,加大财政投入,促进了农村全民健身、群众体育和群众文化工作。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拓展农村文化体育阵地,探索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多元参与机制,加大对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近年来,先后新建、改扩建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244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全部达标;配套建成24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108个乡村大舞台、79个非遗传习场所、15个农村文化礼堂、126个文化长廊,提档升级17个大型文化广场、244个中小型文化广场;重点突出县定10个共同缔造示范点乡村文化振兴示范引领作用,建成“乡村朗读者”文化课堂、乡村小戏台、村史馆、非遗工坊、大师工作室、龙井书苑、稻香诗社、堵河源印象馆等新型文化空间300余处;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25个农村家族祠堂、科普文化场馆、红色教育基地、旅游打卡地变身文化礼堂,宝丰镇龙井村向民间募集资金建成红色农家书屋,官渡镇农民曾和林自筹500万元建成规模庞大的秦巴民俗博物馆,郧西人李德琴自筹资金建成上庸文化博览园。坚持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先后投入3亿元建设群众性体育设施,已建成各类标准体育场馆10个、村级文体广场365个(含集中安置点)、农民健身工程360个和全民健身路径365套。积极推进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建设,对乡镇和村级文体广场提档升级,已建成乡镇级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6个,村级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15个,全县体育场地面积达112.46万平方米,人均3.25平方米。三是利用体彩公益金建设农村文体场地,配备文体器材,开展文体赛事活动。

(二)将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之一,是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示当代新农民多彩生活的舞台,在区域和村落的文化生活中,需要为农民群众建设和提供交流交往、休闲娱乐和“求知、求美、求乐”的空间,经常性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引导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成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此,我们充分发挥群众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宣传辐射优势,促进文体赛事活动与乡村振兴、生态康养、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为促进健康竹山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挥积极作用。已在圣水湖景区连续举办四届中国舟钓公开赛、一届国际舟钓锦标赛,通过央视5频道和省市县电视及各类媒体宣传播出,影响广泛,吸引了湖南等外省体育部门前来学习借鉴,圣水湖也因此被湖北省体育局纳入首届湖北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圣水湖旅游度假区舟钓公开赛获评湖北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科技成果和精典案例大奖赛金奖。已在太和梅花谷景区举办两届“亲梅竹马·相约竹山”微型马拉松赛。今年,在竹山堵河生态体育公园水域举办的2024年竹山县“桃花源”龙舟赛,受到央视新闻朝闻天下栏目的高度关注和报道。结合美丽乡村共同缔造,围绕“月月有活动”小切口改革创新目标,积极探索“农文体旅”新路径,相继举办了秦巴腊梅文化旅游节、万人春游竹山、第二届桃花节、油菜花节、和美乡村“村BA”篮球赛、“茶香十里·竹山乡遇”刘家山山水茶园户外徒步行、宝丰龙井茶园山地自行车赛、“桃花源”杯广场舞大赛、桃花源”杯歌手大赛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竹山体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舞动堵河”“舟钓”“堵河龙舟”等具有较大影响的群众健身和文化品牌。

(三)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体育骨干队伍。在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培育上,选优配强各级公共文化机构领导班子,县乡两级公共文化管理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建立全员培训制度,组织各类管理人员参加省级以上培训180余人次、市级360余人次,县级1900余人次;通过组织任命、县聘乡用、志愿服务、公益性岗位等形式配齐17个乡镇文化站站长,落实每个乡镇文化站配备2名工作人员要求;244个村(社区)以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网格员兼任等形式,落实了财政补贴的村级文化管理员244名。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实施“千名文化辅导员”和“文艺点亮生活”群文辅导计划,年均开展县、乡、村各类文化辅导培训80批次,累计受益群众超7万人次,全县在册文化工作者、文化能人、文化骨干、非遗传承人、科普工作者、文化志愿者达1万余人;成立特色民间演艺团体50多个,培植文化中心户1600多户、文化大院300余个;依托“舞动堵河”“幸福竹山·文化惠民”“秦巴民歌大赛”“非遗展演”“四季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年均开展文艺创作演出、公益文化培训、文化志愿服务1000余场次;500余支村级文艺团队、演出队、健身队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扮靓了乡村,活跃了基层。在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培育上,不断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服务乡村科学健身及普及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技能,村镇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县已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2200余人,发展各类群体团队500余支,单项体育协会12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20万人,体育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4.4%,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1.5%。竹山县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县群众体育运动呈现出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加强对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现状与农村群众的文化、健身需求还有差距,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一)文体设施重建轻管。村镇的大部分文化体育器材为上级文体部门配备,小部分由村集体出资购买或由各界人士捐赠。这些健身器材在交付给当地村委后,缺乏专人监管,大多聘用兼职人员或非专业人员,后期维护管养问题突出。导致众多器材在经历多年风雨侵蚀和使用损耗后日渐破损,不仅无法满足村民的健身需求,还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加之一些不当的使用,“带病”上岗的器械最终被迫变为“弃材”,成为大煞风景的摆设。

(二)运行维护资金缺乏。目前,镇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主要依靠市镇两级财政,镇、村(社区)的体育路径绝大多数来自市体育局彩票公益金的赠送,体育健身器材的管护与维修主要由镇村(社区)负责。但由于多数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可支配资金少,又难以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导致文体场所数量不足、设施不全、环境不佳,用于文体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资金十分短缺,村委会只能自己找人修修补补。同时,由于器材生产厂家多为外地企业,相关维修配件难以购齐,维修健身器材还面临零配件难适配问题,破损零件被迫延长“退休期”,进一步增加了管护难度。

(三)农村体育设施应用不充分。一方面符合农村特点的农民运动会、“村晚”等活动开展少形式单一,已建文化体育设施应用不充分,另一方面已建文化体育设施与农村群众的需求脱节,如篮球设施当前在农村适用性不强,农家书屋对群众吸引力不强,而群众基础较好的传统体育项目及其设施建设不足。

(四)农民健身服务组织不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文化和健身活动,但农民文化健身服务组织不够完善,缺乏社会文化体育团队等民间组织机构,也缺乏对使用文化体育设施的有效指导和利用。

(五)文体设施适老化有待提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关注健康,他们对运动项目和场地设施的需求与其他年龄段人群有所区别。目前还存在适老化场地设施不足、专业指导人员短缺和赛事活动组织不够等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来关注重视和支持。

三、对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领导,推进农村文体设施建设。要把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地方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督导,年终有考核;地方各级要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发挥好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经济和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要树立健康奔小康,无病治穷致富的理念;将文化下乡活动与乡村体育活动相结合,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健身的意识。

(二)农文体旅融合,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农村文体设施建设要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生产生活为基础,配合创建宜居乡村、宜业田园和体育健身休闲特色小镇,促进农民体育与群众文化、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探索创建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和运动休闲特色乡村,统筹规划建设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结合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美丽村庄建设、老村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因地制宜,同步规划,充实完善农村文体设施建设。

(三)为民务实,加强一村一场设施建设。把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同各级政府“为民兴办实事”相结合,与实施乡村振兴相结合,优先扶持偏远及相对落后农村地区文体场地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省、市、县各级各部门在工程项目、资金和器材方面的支持,加强乡镇文体综合场馆和村级文体场地建设。

(四)加强培训,发展壮大农村文化体育队伍。要结合农村群众的喜好和特长,鼓励各类学校文化体育教师赴农村普及健身知识,支持和引导农村群众参加各类文化体育培训班。积极培养、培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文化指导员,带领农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通过指导员和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发展农村社会文化团队和农民健身民间组织,逐步提高农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水平。

(五)农体健身,农味农趣促美丽乡村建设。要传承推广民族、民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活动,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充满乡村气息、体现农耕文化、具有农味农趣,突出当地产业特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资源优势,融健身娱乐、表演观赏和比赛活动于一体,农民愿参与、能参与、乐参与,形成“一地一品”的特色项目。利用“全民健身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经常性举办农味农趣运动会、美丽乡村健步走、快乐农家广场舞、四季村晚等丰富多彩的农民文体活动。要将体育健身科学知识、器材用品、健身项目、赛事活动、全民阅读、全民科普、群文辅导下乡等工作纳入“三下乡”活动内容,推进农民文体公共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和生活化。(县文化和旅游局  胡吉政)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