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村BA”的成功密码与竹山文旅产业发展思考

2024-09-18 17:42   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卢波

2023年12月8日,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发布了2023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项目,其中,贵州“村BA”篮球赛成功入选。贵州“村BA”一时间作为文化旅游地热点,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成功的模式,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一、“村BA”火爆出圈的流量“密码”(出圈靠什么)

(一)“村BA”的成功,源自深厚的文化底蕴。贵州有17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比赛间隙极富地方与民族特色的苗族非遗古歌、苗族舞蹈以及芦笙等民族乐器的演奏,赋予了“村BA”一抹亮色。贵州“村BA”充分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篮球赛事与民族风情相结合,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特色饮食方面,当地的酸汤鱼、羊瘪面、青岩豆腐等特色饮食,成为吸引游客的另一因素。

(二)“村BA”的成功,源自群众的广泛参与。贵州“村BA”的队员是当地村民,这些村民平时可能还是公司职员、快递小哥、挖掘机师傅,但是每逢赛事都会请假参赛。观众是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既有满头白发的老人,又有穿着民族服饰的妇女,还有满场乱窜的小朋友。解说员更是灵活切换普通话、贵州话开展“双语解说”。贵州“村BA”注重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三)“村BA”的成功,源自创新的运营模式。贵州“村BA”在赛事运营上大胆创新,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多元化合作,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扩大赛事影响力,实现了文化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当地宣传部门及时加强媒体引导,开启全网直播模式充分加密传播频次,国家、省、州、县四级主流媒体和各级新媒体、自媒体视频号纷纷转载直播,形成空间媒体矩阵,为贵州“村BA”快速进入全国人民视野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四)“村BA”的成功,源自于产业和文化融合发展。贵州“村BA”的可贵在于,不仅尊重本土文化,而且善于在转化、融合上下足功夫。篮球场旁不远处搭了不少陈列当地特色产品的摊位,各种“村”味的穿插让这里不仅是一场篮球赛,更是一次与乡土传统业态的共融共生,推动农、文、体、旅、商深度融合。各民族的“村味”等土特产,借助“村BA”的力量,迅速销往全国,让每一个村民都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极大的促进了乡村振兴。

二、火爆出圈下的“冷思考”(外地学什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贵州“村BA”火爆背后的逻辑是值得我们深思,对竹山县发展文旅产业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一)学就地取材。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做法,是赶齐当地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但也不可邯郸学步、妄自菲薄,甚至迷失自我,对本地资源禀赋熟视无睹。反观贵州“村BA”,队员是当地村民,奖品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土特产黄牛、香猪、麻鸭,场地是露天球场,比赛间隙的娱乐活动是极富地方与民族特色的苗族歌舞等。贵州“村BA”充分挖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篮球赛事与民族风情相结合,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学文化亲民。贵州“村BA”的火爆现象,不仅彰显了体育竞技的魅力,更凸显了文化亲民和深度体验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贵州“村BA”现场,不论是3岁小孩还是80岁的老人,拿到篮球,都能打两圈;甚至一个只有18户人家的村,也建了一个篮球场;下午4点的开幕式活动,中午12点观众席就已经座无虚席。

(三)学卖独卖缺。俗话讲:“一招鲜,吃遍天”,文旅文创市场亦是如此。一段时期以来,全国各地积极谋划发展被称为“第四产业”的文旅文创产业,但千城一面、贪大求洋成为一些地方的通病。贵州“村BA”能够出圈,既不在于“高大上”的场地,也不在于豪华阵容的球员,而是靠的麻鸭、猪脚和塑料小马扎的“土味”,这份返璞归真的“土味”也正是全国各地文旅市场所缺乏的。

(四)学互联网思维。网媒被称为“第四媒体”,相较传统媒体实时、便捷、互动以及不受空间限制等特点,能将信息传播活动在现实领域的基础上无限扩大。如果不是部分村民将比赛视频上传网络,就不会有专业力量的网媒传播,如果没有专业网媒传播,中国便无“村BA”。总之,是互联网贯通了贵州“村BA”出圈的整个路径。贵州“村BA”通过有效的市场开发和运营策略,成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实现了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招妙招”让“流量”真正变“留量”(竹山怎么干)

山水为骨、文化为魂。竹山,这座地处武当山、神农架旅游衔接黄金廊道的旅游名城,如何借鉴贵州“村BA”的成功经验,持续做大做优做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新质生产力实践样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学习贵州“村BA”成功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保底色——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擦亮品牌美誉度。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宝贵资源。竹山拥有十星、女娲、堵河、上庸等四大文化瑰宝,我们必须深入挖掘这些特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打造具有竹山特色的文化品牌。这里,我重点谈谈我的想法:十星文化方面,坚持为十星赋新、以十星赋能,优化调整“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内容,进一步把群众组织起来,通过农民学校开展培训,用好积分制、红黑榜、政策激励等手段,让群众自我净化、自我约束、自我提高,逐步提升群众素质,擦亮“十星”品牌,创优发展环境;结合十星文化元素,设计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如纪念品、手工艺品等,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女娲文化方面,依托麻家渡女娲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展示女娲的文物、图片和文献资料,让游客能够全面了解女娲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开发女娲文化主题民宿、女娲文化主题餐厅等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住宿和餐饮中感受女娲文化的氛围;加强国家级、省级赛事活动谋划,常态化开展文旅节会活动,持续提高桃花源街区热度,做强“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文旅品牌。堵河文化方面,开发堵河水上旅游项目,推出堵河漂流、观光游船等水上旅游项目,让游客欣赏堵河的美景和丰富的水生生物;建设堵河渔文化体验区,在体验区内设置渔文化展示馆、渔家乐等场所,让游客了解渔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体验渔家生活的乐趣;举办堵河渔文化节庆活动:如渔文化摄影大赛、渔家美食节等,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和体验堵河渔文化的魅力。上庸文化方面,依托上庸文化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档升级上庸古镇,传承庸都文化精髓,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上庸文化的魅力。

(二)树“口碑”——让更多“头回客”成为“回头客”。旅游是一场双向奔赴,不仅是游客与景点的美丽之约,更是服务与体验的良好互动。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口碑是吸引游客的关键。作为每一个竹山人,都要做竹山形象代言人,围绕十星文化、女娲传说、庸国历史等,讲好“竹山故事”;都要做旅游温度的传递者,以游客为先、以游客为友、以游客为亲,充分展示竹山地道的“人情味儿”;都要做旅游环境的守护者,打造规范有序的旅游环境、文明守法的交通环境、干净健康的餐饮环境、满意舒适的购物环境、以人为本的住宿环境,让游客将竹山“畅游地”变成“常游地”。要定期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开展服务技能竞赛和评选活动,提升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要建立游客反馈机制,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和投诉热线,及时收集和处理游客的反馈意见,定期对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要深化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建设,推动梅花谷、女娲山、武陵峡·桃花源、上庸文化旅游区等建成全景区智慧旅游系统,实现全域信息服务一体化。要积极推进旅游品牌创建,比如,在刘家山片区探索“雁南飞茶田景区”发展模式,推进桃花源5A级景区、九女峰4A级景区创建,创成女娲天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争创“避暑旅游目的地”。

(三)强“宣传”——让“流量”真正变“留量”。在信息时代,有效的营销推广是提升城市旅游知名度的重要手段。贵州村超、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世界火爆全国,都是借助了互联网和流量的推动。近期湖北文旅推出的“与辉通行”湖北行活动,也是借助流量宣传营销。竹山县在文旅市场开发中,应注重流量的有效转化和留量的持续经营,注重游客的回访和口碑传播,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让游客成为竹山文旅的忠实支持者、拥护者和传播者。一是紧跟市场变化,树立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供应链思维、流量思维、平台思维等新思维方式,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新媒体营销矩阵等渠道,建立竹山文旅官方新媒体账号,定期发布旅游资讯、攻略和优惠信息,开展多元化的营销活动,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与旅游达人、网红合作,开展直播互动、短视频推广等活动,吸引粉丝关注和转发。二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依托西河、农井等,开发民宿体验、亲子活动、农事体验等项目,让游客能够沉浸式感受竹山文化魅力,变“过境游”为“过夜游”。三是常态化开展各类赛事活动,持续举办国际路亚舟钓赛、“茶香十里·竹山乡遇”茶旅文化宣传月、“亲梅竹马·乡约竹山”微马赛、茶博会、卫浴博览会等系列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群关注和参与。

(四)做“加法”——打造“文旅+”发展新模式。当前,人们对文旅模式有更高追求,文旅产业正逐步从单纯的观光旅游,转向以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一体的旅游新业态。文旅升级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与周边地区签订文旅合作协议,共同制定旅游线路和推广策略,重点突出武陵峡·桃花源景区,把溶洞、高山草甸、神农架一线串珠,延伸到圣水湖、绿松石城、太和梅花谷,推出打铁花、灯光秀、篝火晚会等创意性节目,让游客有地方住、有项目玩、有地方消费。结合竹山与周边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尝试开通大九湖至竹山精品旅游环线,主动把神农架游客接过来,开展团体游、体验游。二是开展联合营销活动。深化与北京石景山区、浙江越城区等区域文化交流合作,特别是加强与石景山区合作,引导北京游客开展“三山一架”游,第一次来为他们包专车,实行“一卡通”或全部免门票,让游客尽可能留下来。加强与国内知名旅游组织的联系,举办国内旅游论坛、文化展览等国内文化交流活动。三是打造“文旅+”发展新模式。依托九华山森林康养基地,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持续擦亮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品牌,抢占文旅康养产业新赛道;依托30万亩茶园,打造特色富茶文化体验基地,拓展特色硒茶产业基地的观光、休闲、文化、康养等潜在价值,积极培育“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深入挖掘“竹山绿松石·吉祥传家宝”文化内涵,做好宣传推介,在溢水、麻家渡、秦古等乡镇规划建设集矿山遗址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宣传和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矿山地质公园,将竹山打造成全国著名的绿松石物产旅游、绿松石文化探源之旅目的地。(县政府研究室 曾富鑫)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