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电影插曲
“送君送到大树下,心里几多知心话,哪有利刀能劈水,哪有利剑能斩愁。”清晨在林荫小道散步,从对面过来一步履矫健的老者手机中传来电影《怒潮》中的插曲“送别”。聆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的心中瞬间激起阵阵涟漪。(网络图)
优美的音乐在空气中萦绕,不经意间直击最柔软的心底,把我尘封已久莫名的情绪唤醒。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中国电影最辉煌的时光,那是全民热衷电影的年代,那个时代走进电影院是很时尚和开心的事情。电影插曲作为衬托电影必不可少的绿叶,与电影画面完美结合,更为影片锦上添花。一些经典电影歌曲不仅传唱至今,其影响力有时远远超过影片本身。那时城关大街口副食品公司门前的电影放映通知黑板牌前每天围满了人,电影院成为县城最热闹的活动中心。白天,电影院售票窗口前挤满了购票的人们,图文并茂、精致醒目的电影海报吸引着行人驻足欣赏。影院门前台阶上连环画书摊前坐满了观看小人书的孩子们。夜幕降临,影院门前灯火通明,卖冰棍、卖小吃、卖瓜子、卖花生的小摊前热闹非凡,影院外熙熙攘攘,影院内座无虚席。(网络图)
记得当年我在学校读书时,每当同学们下课或在食堂排队买饭就餐时,学校广播室都会播放优美的歌曲。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电影《黑三角》主题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电影《红牡丹》插曲“牡丹之歌”、电影《小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等电影歌曲在校园中回荡,伴随着我度过人生最青春的年华。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优美的音乐插曲与跌宕起伏的电影故事搭配,电影与歌曲交相辉映。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怀念战友”,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唱出了浩然正气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唱出了兄弟情和战友情。电影《归心似箭》插曲“雁南飞”、电影《红日》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电影插曲,有的欢快清新,有的悠扬婉转,有的清澈甜美,有的凄美动人,有的激越奔腾,有的荡气回肠、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这就是电影插曲所带来的独特魅力。(网络图)
那个时代也是电影音乐创作群星闪耀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如王酪、王立平、施光南、谷建芬、时乐蒙,他们作曲技巧娴熟,旋律优美。我最喜欢为影片《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谱写乐曲的著名电影作曲家雷振邦。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大众熟悉和喜爱的电影歌曲演唱家,如李谷一、郑绪兰、于淑珍、朱逢博、蒋大为等,他们的演唱风格清新、音色甜美、极富感染力。多元化的电影音乐满足了不同影片风格以及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需求。当时《黑三角》《东港谍影》《神女峰的迷雾》《蓝盾保险箱》等新拍摄的反谍影片,既多又好看,让人感到应接不暇。197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保密局的枪声》放映时,街头巷尾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议论着影片中的情节和人物。记得1982年电影《少林寺》公映时,县城影院门前播放着“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的电影主题曲,在音乐的旋律中,人潮涌动,人们蜂拥而入挤进影院的盛况至今也难以忘怀。
上世纪80年代电影进入了狂欢时代,一些外国译制片陆续进入中国并引起观影轰动,有些影片的音乐和插曲一时响遍大江南北。如日本电影《追捕》插曲“杜丘之歌”,《人证》插曲“草帽歌”,印度电影《大篷车》,法国电影《佐罗》,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前德国电影《英俊少年》等电影插曲。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主题曲,旋律美妙动听,让人思绪遐想。闲暇之时,泡一杯绿茶,在电脑中搜出经典老电影插曲,独自享受流淌的音符,让缕缕茶香渗入肺腑,让心沉浸在电影歌曲这杯浓烈而醇香的美酒之中,伴随着旋律踏上梦的旅程。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任传华,竹山人,供职于湖北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十堰分公司。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创作散文、诗歌分别刊载于《中国盐业》《工友》《湖北盐业》《十堰作家》《十堰晚报》等报刊杂志。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