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芭蕉叶青 浆粑馍香

2023-11-20 10:15   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陈芳

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芭蕉叶青 浆粑馍香

作者:任东高


每次漫步大街小巷,听到长短不一叫卖馍馍的声音,我就情不自禁的想起我至亲至爱的外婆,想念外婆亲手烙的芭蕉叶浆粑馍。

外婆家住竹溪县水坪镇胡柳树村。那里既不依山,也不傍水,但对于我来说,却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小时候,家里姊妹多,日子过得是相当紧张,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所以,我特别喜欢放暑假。头一天放假,第二天我就到了外婆家蹭吃蹭喝,直到开学的前一天才依依不舍的回到家。那一段时间,也是我最有口福的时间。外婆家其实也不是很富裕,舅舅在银行上班,外公是个兽医,但是比我家要宽裕的很多,加上外婆的勤劳能干,家里吃喝不愁。外婆手巧,酿米酒,熬红薯糖,腌腊鱼,打糍粑,无一不使人垂涎三尺,特别是她亲手烙的芭蕉叶浆粑馍可真是人间美味。


(网络图片)


初夏的胡柳树村,生机勃勃。外婆头裹汗巾打前阵,表兄妹走中间,我断后,大家热热闹闹到地里掰嫩苞谷。太老的苞谷,浆粗,糙口;须找一些胡须还没黑的苞谷来掰才好。

刚从地里掰回来的嫩苞谷,一颗一颗的抠下来,我人小,又没有经验,总是不能很顺利的把嫩苞谷米抠下来,反而弄得满手满脸都是白浆,但外婆从来不责备我,轻声细语的告诉我干活的诀窍。满满一大盆嫩苞谷米用清水洗净,准备磨浆了。

古老的石磨静静的立在小院里,那青青的磨棱,光滑的磨拐,长长的磨绳,恰似一幅淡雅的素描画,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磨眼上插一把旧筷子,把洗净的苞谷米倒在磨眼周围,外婆推磨,我扫磨面,随着磨拐吱呀吱呀的响声,淡黄色的浆汁丰盈无比,顺着磨盘四周缓缓流下来,两三个小时磨完后,把浆盛在干净的白瓷盆里,上面搭一块白布,防止蚊虫。


(网络图片)


7月的天气温度高,上午磨的苞谷浆,下午就发酵好了,掺少许白面备用;嫩绿的芭蕉叶,一簇簇,一丛丛,在房前屋后迎风招展,砍一张下来,撕成比巴掌稍大一点的叶片洗净备用;菜园里,起花的韭菜正是吃的时候,又胖又嫩,洗净,切末备用。头一年晒好的红红的辣椒面,用香油一拌,取少许备用。

黄昏时分,家家房顶上炊烟袅袅,外公升火,外婆掌勺,韭菜末、辣椒面、精盐,早已和浆粑融合在一起,再磕上几颗新鲜鸡蛋,使浆粑馍更加蓬松,富有弹性,丰盛的晚宴即将开始。我和表兄妹眼巴巴的围在锅台边,等待美食出锅的那一刻。

几大勺菜籽油下锅,火势减弱,外婆把浆粑用铁勺舀一勺,用手稍微揉成饼状,只听见“滋溜”声此起彼伏,一个个在锅底顺序排开,幸亏外婆手脚麻利,一边翻,一边做,馍儿们一会儿是白脸,过一会儿就是黄脸。等到饼两面焦黄,用芭蕉叶裹紧,再入锅小火慢烙,等到芭蕉叶两面基本烙成暗黄色,一大锅饼紧紧的依偎在一起,新鲜的浆粑馍终于可以出锅了。


(网络图片)


顾不得刚出锅的浆粑馍那样烫手,一边吸溜着,一边换手去拿,掀掉芭蕉叶,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星星点点的红色,忽明忽暗的绿色,纯正浓郁的黄色,小小的一个浆粑馍,仿佛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叫人爱不释手。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韭菜末的嫩香,鸡蛋的蛋香,芭蕉叶的清香,油辣椒的辣香,尤其是苞谷米的粮食香,酸酸的,甜甜的,一股脑涌向味蕾,入口即化,叫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表妹秀气,一小口一小口的慢慢品尝,我却不同,真正是狼吞虎咽,一个浆粑馍,几口就卷进肚子,好多次外婆摸着我滚圆滚圆的肚子,心疼的嘱咐我一定不要吃5分钱一根的冰棍,省的又吃坏了。

如今,芭蕉叶青青依旧,嫩嫩的,绿绿的,在外婆家房前屋后依旧迎风招展,可我再也吃不到那样香甜的浆粑馍了。96年春,我亲爱的外婆永远离开了我们。现在,外婆坟前的松柏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洒下片片浓荫,冥冥中,仿佛是外婆的爱永远庇护着她的子子孙孙。

朦胧的泪眼中,我又看见了慈祥的外婆依门而望,灶台上芭蕉叶浆粑馍还在冒着热气……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任东高,楼台乡三台九年一贯制学校语文教师。爱好写作、唱歌、演讲。


朗读者

杜登艳,竹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