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我说“秋波”那一转

2023-11-20 10:11   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陈芳

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我说“秋波”那一转

作者:王世枭鉴


  我说“秋波那一转,提履趱趱、过回阑。”这句是我杜撰的,附会点说,算是文学蒙太奇。
  “秋波”是眼神,“春山”是蛾眉。这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常见意象。“秋波”是动之灵,“春山”是静之美,顾盼神飞所以洞开心扉,回眸就是秋波湛湛的写意。
   最耳熟能详的是稼轩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的“秋波”不止一转,而是千百转。他“动”的速度快、频率高,所以“他”的情愫是刚性的。秋波频传,心急切,意直了;目标了然于胸,决心坚定不移。这是辛弃疾的英雄本色啊!
  纳兰也有句"相逢不语,转过回阑叩玉钗”,意境颇巧,扣人心弦。词人与佳人在皇宫偶逢而不敢搭话,内心极度渴求,转过回阑时,只好回眸久视,偷着敲敲玉钗。这里未言“秋波”,而读者一观便知:那眼神定是柔情似水,意远如波。这句的胸臆也明明白白,虽无言语,一敲玉钗比说什么都让人抓心。
  前个是大气追寻,后个是小心渴盼。前个是吃力讨好,成结善果,后个罕得一见,然再会无期。前个可喜,后个可惜,但同样通了自心,知己知人。而我这杜撰的“秋波那一转,提履趱趱、过回阑”却是对学生时代落幕的挥别。
  “秋波那一转”是化用《西厢记》里的“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西厢记》是喜剧,原句明显是郎情妾意,跟刚才说的那两句名句比起来自然要简素些,说白话就是“放电”!但张君瑞是饱读诗书的士人,“放电”到了人家那里就该遮一点、羞一点、文一点、酸一点。待月西厢毕竟是美事啊!
  仨字“过回阑”算是化用纳兰的”转过回阑”,但是场面调度是迥然不同的:纳兰”转过回阑”是在皇宫无奈相逢不驻,而我造的这句是回忆孩子赤脚躲猫猫的场面。借用”秋波那一转“这几个字,又接半句”提履趱趱、过回阑,我把诗句作镜头,拼接起来呈现出少时的童趣,其中蕴藉倒是“欲辨已忘言”啦!
   经历学生时代的结束,步入职场感受陶渊明感慨的案牍劳形,不免惦念过往,又别有一番人生况味。秋波那一转,提履趱趱、过回阑——仿佛穿越回少年,回眸时,看有人提着鞋子、打着赤脚轻声逃离了。像游戏,又像故事;原以为只是躲躲藏藏,那年华终是不见了。
  最后说说“那”字。不用“这”,而用“那”——是因为成年人沉静时习惯忆想,在忆想中又仿佛能跳出自我,把过去的一景一幕当作电影似的放映着,让现时的自己作了那时自己的观众。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王世枭鉴,中共党员,退役军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现供职于竹山县文峰乡政府。多篇文章发表于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和中国新诗》等媒体。
朗读者:
杜登艳,竹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