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一张欠条,两把钥匙,10月22日,一场持续近九年的矛盾纠纷,在楼台乡官坪村“事事顺说事室”里,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起时间跨度长、情况复杂的移民安置房赔偿纠纷的成功调解,成为该村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生动范本。
九年积怨,矛盾一触即发。纠纷要追溯到2016年,因移民安置房代建引发的旧房赔偿问题,村民柯某与施工方之间埋下了矛盾的种子。2017年,双方虽有一张附条件的8万元欠条和两套房屋钥匙的交接,但因款项未付、协议不清,导致其中一套三楼房屋的权属问题悬而未决,成了双方心中一个长期的“疙瘩”。近期,因施工方对闲置房屋进行处置,积压近九年的矛盾瞬间被点燃,双方争执不下,场面一度陷入僵局。
“说事”平台,成为破局关键。矛盾激化之际,“事事顺说事室”迅速发挥了其基层治理“前线阵地”的关键作用。官坪村两委第一时间联动楼台派出所、司法所、平安建设办,将双方请至说事室,组建起一个情、理、法交融的联合调解平台。
在“事事顺说事室”平和的环境中,调解人员抽丝剥茧,梳理长达九年的纠纷脉络,精准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派出所民警从法律层面厘清权责,村两委干部和调解员则从邻里人情和村庄和谐出发,耐心疏导。他们讲法、说理、谈情,引导双方互谅互让,寻找最大公约数。
案结事了,彰显说事室“终点站”效能。经过数小时耐心细致地调解,法律的刚性、人情的温度与道理的透彻终于融化了坚冰。双方自愿达成最终协议:欠条原件当场销毁,房屋钥匙现场交还,并共同承诺此事彻底了结,永不反悔。一场旷日持久的纠纷,在“事事顺说事室”内得到了根本性、终结性的化解。
小平台发挥大作用,基层治理见实效。此次成功调解,充分证明了这个小平台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巨大能量。它不仅是村民“说事讲理”的客厅,更是化解复杂矛盾的“终点站”。它通过“村委+警格”联动机制,将法治权威与乡土人情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曾宪伟 赵成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