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仓廪实而天下安”,粮食安全的根基,既在广袤田畴的耕耘里,更在千家万户的珍惜中。在官渡镇,节约粮食已从理念倡导转化为生动实践,机关带头、校园浸润、商户践行,共同织就一张覆盖全镇的“惜粮网”,让“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成为武陵小镇的文明底色。
机关作表率:以精细管理树标杆。机关干部食堂的“微改革”,藏着推动节约的深层考量。按需取餐的自助台取代了“大锅饭”;每周公示的“厨余减量榜”比批评更有说服力;精准采购的食材清单让“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减少了浪费的缺口。机关后勤负责人介绍,如今食堂厨余垃圾较以往减少三成,这种变化不仅源于制度约束,更来自“带头节约”的责任自觉——干部们用“碗里刚好”的实际行动,为全镇树起了“行胜于言”的标杆。
校园育新风:让珍惜理念伴成长。学校是培育节约习惯的重要场所。在官渡镇中心学校里,“光盘”不是口号式的评比,而是融入日常的成长课堂。食堂师傅会根据学生食量“少盛勤添”,避免“吃不了”的浪费;课堂上,“锄禾日当午”的诵读与“粮食种植”的实践课相结合,让孩子们从“一粒米的旅程”中读懂耕耘的艰辛;班级里的“惜粮小管家”则会提醒同学“按需取餐”,让节约成为同伴间的默契。在这里,节约粮食不是强加的规则,而是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养成的品质。
商户强践行:用贴心服务促自觉。餐饮商户的主动作为,让节约理念更有温度。镇上的大小餐馆里,“小份菜”“半例制”成为菜单标配,服务员会根据人数主动建议“N-1点餐”,一句“不够再加,避免浪费”的轻声提醒,比醒目的标语更易让人接受;对于打包需求,店家不仅提供环保餐盒,还会附赠“剩菜储存小贴士”,让“打包不丢人”成为共识。这种从“强制要求”到“贴心引导”的转变,让顾客在舒适体验中认同节约,也让商户在参与中成为节约风尚的推动者。
从机关表率到校园浸润,从商户践行到全民参与,官渡镇的惜粮之风,吹的是对劳动的尊重,守的是“米袋子”的安全,更涵养着一座小镇的文明底气。这风里,有烟火气,更有大担当。(王小涵 郑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