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粼粼波光间,一尾尾鱼苗如银箭般射向深水,溅起的水花在圣水湖面绽开——而岸边公证员手持的摄像机镜头,正以0.5倍速聚焦鱼筐标签编码。近日,汉江集团在竹山县圣水湖库区投放约52万尾生态修复鱼苗,竹山县公证处首次启用“全程可视化溯源公证”,为每批鱼苗打造不可篡改的法律电子档案。
放流不同于放生,绝非“一倒了之”!为此,我县公证团队化身为“生态质检员”和“法律记录仪”双角色,为鱼苗“上户口”,逐筐扫描检疫报告,核对鲴鳜鮠鲂鱼等品种配比是否符合生态补偿方案;作好抽样“微创体检”:随机称重测体长,用高清摄像机记录鱼鳍反射率、鳃盖张合状态;加挂投放“时空锁”,通过经纬度加时间标记双定位,同步在公证文书中载明精准时空要素。
当公证员的镜头对准放流鱼筐,这些跃入水中的生命不仅是生态修复的希望——黄尾密鲴是流动的净水机,鳜鱼是水体生物量调节器,长吻鮠是河底的清道夫,团头鲂更承载着一代伟人的江川情怀。每一次科学的放流,都像是在绿水青山间投递一封封“生命邮件”。
当最后一筐鱼苗入水,公证员们抹去额头的汗:“这52万尾鱼不仅是生态补偿,更是会游动的法律证据。”此次创新采用全链条全过程存证技术,确保从鱼苗入桶装车抵达库岸再到入水全流程可追溯、防篡改——未来若发生非法捕捞或生态争议,公证文书就是当然的索赔证据源和研判的“基因库”。
竹山县公证处已将此类监督纳入“生态法治护航”标准化工作。截至目前,今年累计为4个水域修复项目提供公证服务,锁定鱼苗超200万尾。当放流鱼群消失在碧波深处时,法治的监督之眼仍在深水中凝视,守护生态,法律从不缺席。(毛飞 林小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