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听竹山故事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留一段记忆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家乡扫墓作者:李超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踏着春天的脚步,清明如期而至。清明既是节气日又是节日名,又具有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重要意义,在这一天人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寄托哀思,凝结了中华民族祭祖敬先的文化精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网络图片)一大早我便乘车从市区出发,行驶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我熟悉的家乡,爷爷、奶奶还有伯父就在家乡的土地上长眠,与留下他们足迹的土地融为一体。汽车沿陡峭公路缓缓地前行,一路上我都在默默地望着车窗外暗淡的春景,“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我感觉诗中的情境极像此刻的我,每逢清明节前后总要会下点雨,而今天却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虽然没有下雨,但太阳却是那么的温暖,它赶走了初春的寒冷,给前来扫墓的我增添了几分暖暖的春意。我踏着路上的荆棘,顺着曲折迂回的羊肠小路,终于来到了墓碑前,墓碑经历了多年的风吹日晒,周围也长满了许多杂草,我首先动手把墓碑四周的杂草尘土清除得一尘不染,然后烧上一堆纸钱,接着点燃三炷香,鞭炮声“轰隆隆”地响起,使沉寂许久的墓园热闹起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诗中生动地描写像极了此刻前来扫墓的我。这些都是我借以表达对已逝亲人的尊重与怀念,此时此刻我感觉到空气中夹带着庄严肃穆,凄凉悲婉的气息。(网络图片)此时此刻,我不禁回想着以前的事,往事记忆犹新,就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在心头,犹如发生在昨天。我虽然没有见到过爷爷、奶奶,但是听父辈讲:“爷爷、奶奶都是朴实善良、地道的农民,那时候父辈们兄妹很多,是个大家子,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终因积劳成疾而驾鹤西去。”在我的记忆中伯父是个很慈祥的老人,淡泊名利,对兄弟姐妹也很关爱,对我们也非常宽厚仁慈,视如己出,伯父仙游后,每年的清明我心中都会很哀伤。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我想,或许对于我来说恰恰相反。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也会越来越浓烈,越来越清晰。我站在碑前再次忆起伯父的音容笑貌,我的心中总会有些莫名的忧伤,他临终前的叮嘱还在我的耳边萦绕,时刻鞭策着我前进。最后我向“九泉之下”的亲人们默哀,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整个扫墓结束了,虽然说内容简短,时间仓促,但是很庄严肃穆。不知不觉夕阳就要沉入地平线,暮色就像一块黑色的布悄然而至,晚上亲人们相聚在“遇见农耕”,这是一家农家风味的特色餐厅。席间亲人们欢聚一堂,把酒言欢,促膝长谈,主人热情好客,盛情款待,羊肉肥而不腻,土鸡肉风味独特,叫我不由得想起陆游的这首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然“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最后大家依依惜别各自回家。我感觉这是一份扯不断、割不舍的浓浓亲情。(网络图片)扫墓祭祖不仅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追悼之情,同时也拉近了家庭、宗族内的血缘关系。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李超,笔名小火柴,竹山县城关镇人,现就职于丹江口六里坪镇污水处理厂。朗读者:夏甜,竹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责编/卢波 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