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赵方嵩
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时刻,我们在竹山共同迎来了“十星级”文明创建赋能乡村振兴研讨交流活动。这次会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必将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借此机会,谈谈“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与基层社会治理问题。
一、关于竹山经验
从三十年前首创,到三十年来巩固提升、创新发展,竹山通过创评“十星级文明户”为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找到了一种新的实践载体。有两点体会:
一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队为基础的基层管理体制被打破,以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这也给党和政府了解基层情况、掌握群众需求、管理社会事务增加了工作难度,留下了新的考验。在这样的历史时期,竹山探索出了“十星级文明户”创评的新路径,找到了把三级又联起来的好方法,适应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时代需要。
二是找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改革开放后,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竹山把爱国爱党、教育科技、法制卫生、诚信友善、勤劳节俭等作为十星内容,让居户自评、群众互评、组织审核、张榜公示、挂牌授星等形式大规模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的创评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得到广泛推广。
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文明办先后于1994年、1996年、1998年、2013年推广了河南林县、湖北竹山、山东文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其中两次会议推广竹山经验,包括近几年推广的浙江湖州等地经验,竹山的“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都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好载体
一是“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文明实践;
二是“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是促进乡风文明、提升城乡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
三是“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四是“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是“三治”融合,提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基层社会治理应用好“十星级文明户”创评载体
三十年来的实践,星级文明户创评不仅提升了城乡面貌,促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更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其中包括加强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国家安全观、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方式“三融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注重基层社会治理、用好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并且把现代社会治理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衡量标准。
社会治理是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各方参加、主体参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为人民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序又有活力的社会环境。
社会治理在上层主要是统筹规划设计、制定政策法规、理顺体制机制等。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是调动各方面和人民群众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中来,解决社会问题。
一是基层社会治理治什么、理什么。
要治理说明有问题,问题是什么呢,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差、功能不全,不良生活方式还存在,不良风气滋长蔓延,人际关系淡漠,邻里缺乏互助,交往缺乏诚信,家庭缺乏亲情,老弱病残幼缺乏关怀,社会心理缺乏疏通,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存在隐患,新科技新知识缺乏普及,文化生活比较单一等等。治的是社会问题,理的是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以及人的情绪等。这些现象和问题,既是精神文明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基层社会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十星级文明户”与基层社会治理怎么结合、怎么推进。
1.融合内容。“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是以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为目标,主要以道德的手段来教育人、引导人,社会治理的目的也是解决人和环境的问题,主要以法制的手段来规范群众的行为,两者都需要调动人这个主体来参与,在方式上就需要把德治、法治、自治融合起来,形成合力,一起推进。
2.整合资源。指的是人财物的资源,主要整合政府资源,包括各行业、各部门延伸到基层的资源和社会资源。
3.用活方式。在星级文明户创评主题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情况的变化,内容和方式要有改革创新。比如:内容上,要突出爱国爱党、诚信友善、家教家风、生态环境、移风易俗、法治秩序、科普文化。在方式上,注重群众自评自荐、互评互荐,发挥道德法制讲堂、协会的作用,发挥好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志愿服务的作用,用好新媒体,形成“树正气、压邪气”的良好社会氛围。
4.激活主体。要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激发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参与到“十星级文明户”和基层社会治理中来,让大家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提高素质、享受成果。
在推进“治”和“理”两者结合中,要围绕学好党的创新理论,以目标、问题为导向,以民风建设为切入点,健全领导体制,突出重点、抓好典型、扩大宣传,形成有力、有序、有效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