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与任务

2023-11-30 10:58   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卢波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德文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有机融入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中。“三农”是现代化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这不仅是因为“三农”工作关系到粮食安全、生态保障和社会稳定,更是因为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活力之源。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构建“低消费、高福利”农村生活方式为路径,为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提供系统支持,将农村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1.以“乡风文明”为总目标。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中,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其核心是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实现文化振兴。

2.以文化建设为载体。乡风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重点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乡村文化活动是否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是否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深入人心,都取决于文化建设是否得力。

3.以群众动员为手段。农村文化建设不同于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供给,切忌用工程建设思维代替群众工作,用文化项目代替文化涵养,用文化下乡代替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动员群众参与,或是正确引导群众文化活动,政府支持要和群众需求有效衔接。

4.实现“三治”结合。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自治是德治的基础。只有充分动员群众,实现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才能让道德教化发挥作用。同时,也只有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有效规制违背公序良俗的现象,道德教化才有力量。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受经济发展、开放程度、地方风俗等影响,推进不平衡,体制机制和物质保障有待加强。当前农村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农民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思想道德和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而精神文明建设有其客观规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比较艰巨。

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近些年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极高的认同度,但对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道德状况却有一定比例的负面评价。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厚,基层往往缺乏抓手,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较大短板。

1.加强农村孝道文化建设为应对老龄化准备思想文化基础。部分地区养老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农村高龄空巢老人,受子女外出务工、家庭收入拮据等影响,年老反而需要自养,高龄仍干着沉重的农活。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代际关系不均衡,变得以利益为中心老年人为子女付出成了应尽之意,但子女为老人尽孝却是一个有极大弹性的价值选择。

2.加强诚信建设。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但社会关系越来越呈现出陌生化,人们之间的信任度不断下降。在部分地区,传销、网贷、电信诈骗等侵蚀了社会信任,农民对网络世界和陌生人的信任度普遍降低。适应互联网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农村诚信建设,迫在眉睫。

3.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农村的互助网络在不断减弱,红白喜事中的互助传统被一条龙市场服务代替;农村公益事业往往成为政府项目,群众参与度较低;一些侵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很难再通过社会舆论加以规制。当务之急要尽量减少政府包办农村公益事业的做法,在人居环境治理等方面尤其要调动群众参与。

4.加强宗教管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外来宗教和地下教会的活动仍然存在,这些活动通过农村的地缘和亲缘关系加以传播,以慈善名义对青少年、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施加教会影响。这些宗教活动具有极大的排他性,非常影响农民正常生活,也影响基层政权稳定,地方宗教管理部门和基层党委政府应该加大管理力度。

三、推进移风易俗,助力农村生活方式转型

当前,农村移风易俗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移风易俗,一些地方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从我们的调研来看,一些地方的陈规陋习还是“涛声依旧”。我们认为,农村移风易俗中的突出问题,本质上是当前农民家庭正在面临生活方式危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硬件、软件都要抓,移风易俗是一项关涉全局的“软件”工作,应该纳入乡村治理的常规性工作,在思想上形成自觉、在制度上形成规范、在风气上形成氛围。

1.高价彩礼治理。近年来,高价彩礼成为一些地区农民的社会负担。高价彩礼有两种情况,一是高价彩礼从男方父母转移到了青年女性,其实质是财富的代际转移;二是高价彩礼从男方父母转移到了女方父母,其实质是财富的馈赠。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是对“彩礼”的礼仪功能的异化,既不符合传统婚姻习俗,也不符合现代婚姻精神。不过,高价彩礼本质上还是婚姻市场调节的结果,不宜用行政方式简单干预,但倡导婚事新办却非常有必要。

2.厚葬薄养治理。厚葬薄养是对老年人不利和不公的文化在生活习俗中的体现。很多地方形成了老年人要对子女付出,且尽量不给年轻人添麻烦的思想,尊老敬老的文化消退,甚至出现老人生重病或行动不便后自杀的极端现象。提倡重养轻葬,尤其是建立老年人老有所养的体制机制,极端重要。同时各地可以因地制宜,探索生态环保却又符合地方风俗习惯的丧葬仪式,保持农村的丧葬文化,避免一刀切推行火葬,让本地传统的尊老敬老文化保持下去非常重要。

3.倡导勤俭节约。农村铺张浪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很多地方都制定有村规民约,也成立有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但碍于人情面子,对巧立名目大操大办、红白事项大操大办,不能及时有力制止,甚至听之任之。铺张浪费、攀富比阔,农民人情负担重。半工半耕的农民家庭消费主义也甚为严重,特别是农村青年很多存在超前消费行为,家庭抗风险能力减弱。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对于保持农村活力,增强农民家庭的抗风险能力极为重要。

4.倡导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当前农民闲暇时间在增加,但不少农村地区缺乏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赌博现象严重。一些地区的赌博隐藏在麻将馆和棋牌室里,不少年轻人沉溺于网络赌博。赌博不仅是社会治安管理问题,更是农民生活方式未能顺利转型的表现。为此,提供有益的文化公共品,更好地组织农民集体文化生活,就显得极端重要。

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传承乡村优秀文化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体两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文明的,而现代科技文化则是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

1.适应新媒体时代,改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方式。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农家书屋、电影下乡等农村公共文化产品耗资大,但成效有限。但如短视频、线上直播等一些适应新形势的公共文化产品,缺乏有效的统筹引导,在农村普及推广不够。事实上,一些健康有趣寓教于乐的农村题材的文化传播,非常受欢迎。可以发挥地方融媒体中心的职能作用,多生产创作一批接地气的文化产品。

2.改进传承乡村优秀文化的方式方法。在一些地方,非遗保护存在一定的误区,一些传统文化越是保护越是活力不足。要将传统文化和农村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传承。大量服务于传承优秀乡村文化的资源和项目,分散在各个部门,应该整合起来,提高效率。

3.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提供的文艺汇演、送戏下乡、艺术节、运动会等文化项目,要和引导农民群众组建广场舞队、腰鼓队、锣鼓队、舞蹈队、乐队、篮球队、老年人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相结合,在解决农民闲暇生活的过程中传承优秀文化。

五、以文化建设振兴乡村

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振兴乡村,是一条低成本、可持续且符合农村实际的道路。当前,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问题,中央提出了乡村建设行动,以解决乡村振兴的“硬件”问题。但针对农村社会和文化建设较为薄弱的问题,还缺乏系统的“软件”设计。

1.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基层党组织应主动承担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工青妇团等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党员要在思想道德和移风易俗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2.依靠群众自治。迫切需要转变村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定位,基层自治组织的主要作用不是协助完成行政事务,其日常工作应该是组织和动员群众,做群众工作。而群众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载体便是文化活动。当前,应该警惕政府和基层自治组织依赖引进社会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做法,应该让群众自己组织起来,真正激发社会活力。

3.大力支持草根组织。农村老年人协会、妇女广场舞队、腰鼓队、红白理事会等草根组织,但凡是群众自发组织,且有活力的,只要不违法违规,都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要发挥草根组织与党和政府的联系纽带作用,不应以正规、制度、标准等来要求这些草根组织。

4.改善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当前文化公共服务存在项目化特征,和农村社会生活脱节;且文化项目重建设、轻维护,和农民需求不匹配。依靠基层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充分动员和发挥群众性组织的积极性,是通过文化建设振兴乡村的有效途径。

5.优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新时代文明实践虽然较以前的文化部门更能发挥作用。下一步,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质效上要进一步探索提升。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