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竹山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立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扎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全面吹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号角,持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护美“绿水青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竹山县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为目标,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以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县高质量完成了“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全面推进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深入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一次性关停拆除7座小水电站,投资1.2亿元完成县城集中饮用水源迁建,取缔非法采沙场28家,整改各类环保督察检查反馈问题139个,禁捕退捕工作实现“四清四无”,先后获评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湖北省森林城市、湖北省园林县城,成功入选全省“两山”示范县创建单位。
科学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共享“绿水青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环境需要保护,更需要修复。近年来,竹山县以“无山不绿、无水不清、无路不荫、无村不美”为目标,以“一山(荒山)五区(河库沿岸、城镇周边、县域门户乡镇、通道沿线、社区村庄)”为重点,以林相改造为手段,科学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工作。2022年全县完成营造林7万亩、林相季相改造8.22万亩、义务植树120万株、新一轮退耕还林补植管理2.98万亩、五大区域绿化0.5万亩、裸露山体治理200亩,完成新育苗350亩。全县按照宜造则造、宜封则封、退化修复多措并举的方式实施生态修复,结合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工程,实施人工造林1000亩、退化林修复10000亩、封山育林30000亩;结合天然林保护区森林抚育等工程,实施森林抚育90000亩,进一步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质量,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生态基础。
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做大“金山银山”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要不断壮大“金山银山”,又要护住“绿水青山”,就要大力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竹山县立足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相继出台了茶叶、食用菌、中药材、光伏等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带动23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5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前,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27.9万亩,产业年综合收入达35亿元;食用菌种植规模达2600万袋,中药材、烟叶基地面积分别稳定在5万亩、2.5万亩以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92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农产品加工年产值突破85亿元,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县建成光伏电站55座,水电、光伏发电装机近90万千瓦,清洁能源年发电量超过20亿度、产值达10亿元。“竹山绿松石”成功注册国家公共商标和马德里国际商标,绿松石电商产业园、麻家渡绿松石电商小镇入选省级电商示范基地,湖北省绿松石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竹山绿松石(北京)文化展示体验中心建成投用,抖音电商直播基地线上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太和梅花谷创成国家4A级景区,圣水湖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九华林舍、五福山水农创产业园、刘家山茶旅融合示范区、西河研学基地等建成运营,竹山成功入选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
下一步,竹山县将以“两山”创建为契机,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走出一条具有竹山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打造“两山”转化的竹山样板。(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