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引才瓶颈 夯实人才支撑

2023-01-03 10:55   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王泽昆

——山区县人才引进现状的思考


“国家发展靠人才,乡村振兴靠人才。”山区县要实现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谱新篇,关键在人才。但山区县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人才供给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瓶颈愈发凸显。要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必须破解引才瓶颈制约,激活“动力源”,选优配强“中流砥柱”。

一、山区县人才现状及问题

以竹山县为例,竹山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地处秦巴山腹地,山地占县域总面积80%以上,2020年底实现脱贫摘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积极推进人才发展机制革新、坚持绿色通道引进紧缺人才、着力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持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人才工作局面焕然一新,但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仍需持续发力。

(一)人才密度偏低。竹山县人力资源总量为22.1万人,人才资源总量3.9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451人,人才密度为4.7%,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专技人才密度27%、全国专技人才密度26%),人才蓄水池浅可见底。

(二)人才结构失衡。一是行业分布不均,竹山县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农林水、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而社会科学、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中介服务等行业人才较为稀缺。二是技术层次不均,全县中级、初级技能水平人才较多,高技能人才仅占人才总数17.8%,高精尖人才匮乏。三是年龄结构不均,文教卫、农林水、工程技术行业中高级人才老龄化现象严重,50周岁以上人员占比超过60%,年轻后备骨干不足,人才断层初见端倪。

(三)人才流失凸显。以2015年以来通过绿色通道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为例,2015年至今共引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才34人,引进部门以企事业单位为主,由于调离县外、返回原籍、辞职创业等原因流失的达到11人,总体流失率约33%,人才引进效益转化率较低。

二、引才瓶颈成因

造成引才难、留才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人才环境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分析,引才瓶颈归因如下:

(一)人才政策缺“引力”。一是“引才”渠道偏窄,招聘方式单一,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引才机制,未打通人才广进的“门路”。二是“育才”激励不足,人才引进后未及时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阶段性、动态化的培养方案,人才潜力得不到开发,未搭建人才发展进步的“阶梯”,束缚了人才的发展。三是“用才”精准度低,部分人才引进后未能放在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或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导致职称评聘、职级晋升受阻碍,未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晋升的“枢纽”,难以“用活”人才,人才不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抑制了人才的积极性。

(二)财政后盾短“实力”。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在人才引进培养开发方面财政经费投入有限,人才引进薪资待遇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不可比。二是本地民营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科技研发项目方面投入不高,薪酬待遇对优质人才吸引力不足。面对各地大打人才竞争“待遇战”的局面,引才恶性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三)社会爱才少“合力”。一是山区县由于地域封闭、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才惜才的氛围与大城市相比不够浓郁,引进来的人才易产生不被重视的心理。二是部门联动不足,部分用人单位对自己本单位引进的人才重视程度不足,未落实相关的人才政策,与人才工作部门的沟通协作不畅,未形成人才培养发展合力。

(四)科创项目乏“活力”。一是科创项目少,山县内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拥有科技项目的企业总量少,部分高层次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匹配不到适合才华施展的科创项目。二是科创项目平台太小,很多产学研平台建设尚处于萌芽阶段,大型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有待完善,导致人才发展机遇不足,成长空间天花板过低。

三、坚持“四力”齐发,力破引才瓶颈

(一)健全引才机制,强化政策“引力”

要统筹引才工作“一盘棋”,必须执好“引才”第一棋,落好“育才”关键棋,把握“用才”站位棋,方能实现“留才”大定局。

一是努力开辟引才渠道,执好“引才”第一棋。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引才参与积极性,协调组织用人单位赴外地招才;加大网络招聘力度,通过网络面向省内外招聘人才和寻求技术服务;开展做活“柔性引才”文章,弹性引入高层次人才,弥补人才刚性引进短板。

二是合理制定育才方案,落好“育才”关键棋。人才工作部门要动态关注人才发展需求,联合用人单位扎实开展人才调研,准确掌握人才个人发展需求、用人单位需求,抓住切入点,研究制定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定期进行人才盘点,绘制有针对性的“人才地图”,分门别类制定出人才培养规划,协调推动落实,确保人才培养有计划、有落实、有成效。

三是完善考核用人机制,把握“用才”站位棋。各企事业单位要因地制宜,结合单位用人实际,创新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才方案;完善人才激励考核机制,形成重业绩、重贡献、重能力,按资、按效、按智等多种考核要素结合的晋升、奖励制度;畅通人才流动、调配渠道,鼓励人才在企事业单位内“柔性流动”,使人才智力充分发挥,为不同单位、不同岗位注入新思想、新动力,盘活人才“一池春水”。

(二)夯实资金基础,增强引才“实力”

一是加大交通、供水、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山区生产、生活、居住环境,只有“栽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

二是加大人才专项资金投入,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人才发展基金”,用于内部人才培养、深造,全力提升人才薪资待遇,落实各项补贴资金,筑牢财政资金对人才储备、引进、培养、开发和奖励的坚实后盾。

三是出台科研项目贷款补贴、专项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持地方科研项目,将企事业单位每年用于人才引进和培训的经费投入作为考核指标,允许企事业单位将人才引进、培育经费计入成本。

(三) 宣扬人才理念,形成爱才“合力”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才爱才社会氛围。通过人才新政发布会、优秀人才典型进社区、开展人才走访慰问活动、录播一批高层次人才微视频、积极宣传本地人才引进硕果等方式,大力宣传本地人才政策,共建人才政策人人知晓、人才政策人人支持、优秀人才人人尊重的“爱才社会”。

二是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建设的积极性,参与到人才招聘、人才培训、人才开发、人才考核激励等人才工作全过程中来,让用人单位树立“引才为了单位、育才为了单位”的人才与单位一体发展的观念,联合人才工作部门共同推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做强科创项目,激发引才“活力”

一是丰富科研项目总量。加强山区县工业园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科技创新园区等产业化载体建设,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多元化平台,使之成为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和辐射源,吸引多样化技术人才。

二是做好柔性引才“文章”。积极推行以技术难题招标、挂职、兼职、咨询顾问等方式来吸引人才、引进智力为山区县服务,破除人才引进多重障碍,实现供需双方相互自由选择,缩短人才能力与价值转化周期,提高人才引进产出效益。

三是用好项目引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内引外联,筑巢引凤,吸引外地人才和客商来山区投资兴业,在引进项目、技术的同时引进优秀管理、技术人才。与此同时要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和聘请专家、学者、教授担任山区县委政府产业顾问制度,压实项目联系人责任,保障合作顺畅。

四是扩展人才发展空间。坚持政府牵头,企业主导,增强本地科创项目与其他县市科创项目共建合作,畅通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渠道,建立区域间人才发展联合推进体系,不仅要把人才“引进来”,更要帮助人才“走出去”,同时带动本地项目走进其他县市人才的视野,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效果,人才平台打造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文雳 杜沛)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