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在海南岛修路

2022-12-27 14:45   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李丹阳

  竹山,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热土。在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竹山一批批英雄儿女壮怀激烈,挺身而出,奔赴沙场,英勇战斗,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去,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功不可没。为回忆峥嵘岁月,弘扬老兵精神,县委宣传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文联、县融媒体中心联合组织了采访活动,用“口述史”方式讲述他们的故事。

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在海南岛修路
雷春/口述    陆龙和/整理
   【采访手记】2022年5月11日,我驱车来到十堰市城区专门采访退伍老兵雷春。通过电话联系上雷春长子雷成超后,由他带我径直走进了住在茅箭某小区的一栋一楼的两室一厅房屋内。刚进屋,雷老就站起身迎接我,给我拿椅子让我坐。这时,里屋传出咳嗽声,雷成超进屋推出了一把轮椅,轮椅上躺着雷春的老伴,一打听,老伴毛凤玲今年也是89岁高龄,与雷老同年,但身体状态明显不如精神矍铄的雷老。不一会儿,在社区工作的雷老的女儿和儿媳先后也进了屋,等我说明来意后,他们就帮忙给雷老换了军装。趁着雷老的老伴此刻状态还好,我赶紧先拍了一张全家福。老伴进屋后,雷老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浓茶,坐在我对面开始回忆起他当兵前后的那些事儿来。

雷春,男,1933年9月25日出生于得胜镇大桥村,1950年9月参军,任暂编师第6团宣传兵。1951年回郧阳地区参加“三反”工作,1952年3月参加荆江大堤建设,当年随部队到海南岛,1954年冬转业。先后担任得胜镇干事、县法院调解员、茅塔区干部、区党委副书记等职务。1982年2月参加省农会第一次代表大会。1994年10月退休。(陆龙和/摄影)

  1950年9月中旬左右,那年我已经十六七岁了,因国家才解 放,根本读不成书,又听人家说当兵好,可以吃饱肚子,还可以保家卫国,经父母同意,我和村子里的六七个小伙子就跑去当了兵。 当天在秦古区集的合,总共 200 多人,住了一夜,第二天从秦古到宝丰,天黑才走到县城,在西关街老百姓的民房里又住了一晚上,第三天一早,接兵的过来,在我们集合的人群里总共选上了 20 多个,包括我,还有得胜的许盛文、袁胜勇等,有幸被选上正式当兵入伍了。
  当时,我们被编排在湖北军区暂编师第六团,跟着带兵的一路走了好几天才来到花园口,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就上了闷灌火车。第一次坐火车,开始蛮高兴,后来车上的味道和人挤人的感觉,根本没体会到坐火车的舒服,也看不到外面有啥子风景,三天后的一个晚上终于来到了东北。吃罢晚饭,接到通知,说明天接我们过鸭绿江,听说要过江上战场了,当时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一夜没合眼。等带兵的把我们送到鸭绿江边上时,前几批人被接走送过了江,最后剩下我们几十个人,说是暂时不过江了,等候通知。我们只好听从安排,随团部领导回到了郧阳区,开始负责接新兵工作。在郧阳区,我们还是被编排在六团,是宣传兵,在那里集训了一个多月,后又从郧阳区来到安陆,先后接送走了不少于五个团的兵去了东北。有一天,接到通知,叫我们六团准备去东北,第二天一早,我们就顺公路走,走到一个叫车家店子的地方,前面来个骑马的飞跑过来拦住我们,叫我们原地休息。我们只好找当地民房住了下来,住了十几天,到了冬天,接到通知说,我们部队不过江了,那边打打停停,部队在国内等候命令。我随团部又折回郧阳区,参加地方“三反”工作,这样一干就是一年多。

   △雷春与家人合影

  1952年3月初左右,我请假抽空回了一趟老家,没休息几天,因湖北荆江大堤实施分流工程建设需要,我被通知回部队去荆江大堤参加建设。到了工地,任务分到连队,每人发了工具,就按部就班参与到热火朝天的大堤建设现场。听说荆江大堤建设早,距今已有千把年了,全长100多公里,也被人叫作万城大堤,又名万安大堤,乾隆时候长江发生水灾,万城大堤溃决,还淹了江陵城。1951年将堆金台以上8.35公里堤也划入了荆江大堤。据说从1560到1949年,大堤先后溃决30多次,灾情都很严重。当年,我们去的时候,整个堤身高度大约在10到12米,最高达16米左右,堤基为沙砾基础,堤背还有历次溃堤所形成的渊塘,堤基覆盖被破坏,临水面无滩或少滩堤段还有20公里以上,由于人们的活动,加上蚂蚁和老鼠等动物的破坏,每临较高水位,大堤险情都很多,有时还很严重。自1949年起,针对堤身隐患、堤基渗漏和堤身崩塌三大险情,国家开始调集部队和民兵、民工等进行整治和加固。在大堤建设工地,两个月一轮班,替换着上工地,我们每天吃四顿饭,顿顿有荤菜,伙食还可以。那时候连队里有个规定,每人两个月一过秤,体重低于90斤的不准上工地,等吃够秤后(体重达标)才可以再上工地。

  为巩固国防、建设海南,1952年8月,党中央决定修建一条贯穿海南岛南北的国防战备公路,即海榆中线公路。两个月后,我们团部随全国大部队一起,10余万军民组成的筑路大军便浩浩荡荡开进海南岛中部山区投入到施工中。要在崇山峻岭间修筑一条通行汽车的公路来,谈何容易?当时修路机械很少,基本靠锄头挖、大锤砸、背篼背。施工中,往往是部队在前面爆破开路,拓出路基基础,民工们则跟在后面,手挖、肩挑土石方和碎石,铺出路基垫层和路面。缺少交通工具的苦难可以克服,但山区肆虐的恶性疟疾、山蚂蟥、蛇,以及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根本让人防不胜防,我的两个战友就是修路时得疟疾死在了那里。可在当时,我只能强忍悲伤,继续开山劈岭。路一寸寸朝山里延伸,10万筑路军民以几乎每1.34公里牺牲1人的代价,苦干两年后终于盼来这一刻:1954年12月19日,北起海口秀英、南至三亚榆林,全长296公里的海榆中线全线建成通车。经验收,海榆中线达到当时国内五级公路的水平,成为海南的第一条等级公路。

  1954年冬,我复员转业回乡,开始被安排在得胜镇政府工作,任青年干事,我手上总共发展青年团员18人。后又被调到县法院,负责西西片司法调解工作,先后参与调查、调解民事、刑事案件和纠纷等30余起。在法院干了几年后,我毅然决定改行调到了县邮电局,从事售票员工作,后又调到分发处干了几年。七十年代末,我被下派到茅塔区政府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期间,我参与了得胜硫铁矿公司改制和下岗人员安置工作。19822月,我被选为湖北省农会代表,并参加了省农会第一次代表大会。199410月我在茅塔乡政府正式退休,如今四代同堂,生活很好,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这个好时代。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陆龙和,1974年7月出生,湖北省作协会员,现供职于竹山县文联,擅长小说、散文创作,先后有百余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发表,其中短篇小说《苦桃河》《明天正期》《走,回家》《瞌睡笼》等发表于《含笑花》《短篇小说》《长江丛刊》等文学公开刊物,小说多取材于农村,擅于通过细节思考人性、农村、农民等社会问题。本文发表于《堵河》2022年第五期。

朗读者:

夏甜,竹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