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三台村的美丽嬗变

2021-10-09 09:30   竹山融媒体中心   王泽昆

听竹山,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一口清泉
作者: 陈昌


  10年前,我有幸随检查组到楼台乡三台村采访,临走时,村书记龙德洪拉着我的手说:“这次让你幸苦了,走的沙泥路,看的荒草山,饱受风雨颠簸之苦。下回再来了,请你到观音沟吃农家饭,品一品我亲手种植的毛尖茶和一口清泉水。”望着他那敦实的身材,听着他那充满自信而又真诚的话语,我的心田里如同播种下了一颗渴望的种子,耳边仿佛响起了隆隆的机器声…

  光阴茬苒,一晃10年过去。相逢就像一首歌,陶醉和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这次,我带着写作任务专程到三台村去采访,一见面,年过半百的龙书记笑眯眯地说:“十年还一愿,君子不弃晚”。我明白他这句话的意思,就略表歉意地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年赴约是激情,十年不忘才是真”。他哈哈一笑,就催我出发,去参观三台村新建的茶园、葡萄园和百亩蔬菜基地以及那一口甘甜的清泉水。

  我们沿着观音沟十里长廊通村水泥路,边走边聊。一路上,他面带微笑,如数家珍般向我叙说着村里的发展变化。近几年来,他们紧紧抓住国家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广泛招商引资,斥资千万元打造观音沟生态文化旅游风景区,现已建成集生态旅游、宗教文化、红色爱国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在龙书记的陪同下,我们依次参观了茶园、葡萄园、光伏产业带、仙桃园等和300亩果蔬基地,同时还浏览了张振武烈士爱国教育基地及观音沟华佗庙、尼姑庵、千年悬棺群等景点。凡到过此处的人都会被这里的环境所感染,那情景真如“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内,云飞人还在,尚有青山在”。在村头,只见昔日亲手种下的育苗,现已长成参天大树,心里很是兴奋和激动。青春的记忆,仿佛停留在昨天。

  当日下午,我们来到一农户家里,女主人热情地送上一壶茶水来。我刚刚喝了一口,就觉得清香异常,不觉脱口而出,这是什么茶,如此甘洌。龙书记就好像正等我这句话似的:“这就是十年前说的一口清泉水泡的茶,君子之交淡如水嘛,你看,这几年村里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修通了通村入户水泥路,还劈山引水,安装了自来水,同时我们还因地制宜在村头修建了几口大古井,以备停水停电和抗旱之需。上次让你喝的是泥沙水,这次一定让你喝一口清泉水,我们的情意都化在这水中”,我这才恍然大悟。

  说着,他又带我来到村头大古井旁边,笑着对我说:“这不是一口清泉水吗?原生态的尝尝吧,绝对能让人荡气回肠”。听他这么一说,我顿感惊奇。我不禁接过龙书记递过来的清泉水喝了几口,真是沁心透脾,比矿泉水还地道的多,好不舒服啊!

  山上绿树成荫,田园花果飘香。夏天,在三台村放眼望去,层层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郁郁葱葱,远山融入蔚蓝色的天空,近山一片苍翠欲滴,河道两岸是引人注目的百亩蔬菜大棚,仿佛是碧绿的翡翠制成的宝盆。今日的三台村,已是“桃花人面相映红”,桃花、李花、梨花竞相开放,直开得人们心花怒放。在公共财政阳光的照耀下,三台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广大农民朋友的脸上挂满了灿烂的笑容。

  转眼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台村昔日狭窄的泥泞路变为宽阔的水泥路,低矮的土墙房变为宽敞明亮的楼房,更多的老百姓由穷变富了,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了。昔日的穷山村一跃变成“全国绿色小康村”和“全国科技示范村”。这一切的一切,即印证了历史变革,又反映出三台村十多年来的嬗变。借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浪潮,希望三台村发展的更快,三台村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人民广播电台调频(FM)99.1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陈昌荣,就职于竹山县财政局,十堰市作家协会和摄影协会会员,先后在《十堰日报》《湖北日报》《农村新报》《武当风》《十堰作家》《散文百家》《青年文学家》《参花》等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言论作品近百篇,著有新闻、文学作品集《堵河风鸣》一书。
朗读者:

杜登艳,竹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