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志愿者手记——扶贫路上永不言弃

©原创   2019-11-20 15:50  

志愿者手记——扶贫路上永不言弃

徐炜  

  柳林是我的老家,我申请成为一名柳林乡白河村的扶贫志愿者,除开对家乡的热爱,更多的是想要为国家扶贫事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参加完扶贫志愿者工作座谈会后,我便马不停蹄地赶到白河村,自此开启了新的征途。

秋风萧瑟,气温偏低,车子行驶在乡村小路上有些颠簸。近年来,柳林乡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村里绝大部分群众已摆脱贫困。通过几次前期调研,安排我帮扶的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的情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生活越过越好,有的家里收入已达到脱贫标准。想想村里的那些虽然靠扶贫走出困境,但身体患病、缺少劳动力、丧偶单过、无儿无女的家庭,今后怎么巩固扶贫成果,帮助他们真正远离贫困,过上幸福生活,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车子停了下来,刹车声响把我的思绪带回到现实中,我要走访的贫困户卢云国家到了。小屋矗立在半山坡上,长松落落,卉木蒙蒙,屋前整整齐齐堆放着刚收获的玉米。热情的老卢坐在轮椅上和我们打招呼,他刚刚从地里干活回来,满身泥土,饱经岁月的面庞上堆叠的褶皱如刀刻一般。当他拉住我手的一瞬间,千般感受一齐涌上心头,粗糙有力的手掌令我想起了自己勤劳清苦的爷爷,正是像这样的一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庭。他身上穿着一件已经洗的发白的料子衣服,脚上是一双旧布鞋。屋内的陈设简单朴素,却打扫的一尘不染,井井有条。

经过简单的寒喧后,我们得知老卢年轻时在铁矿工作,家境并不宽裕。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2014年他外出务工因工地事故导致终身残疾,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这一切使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不堪重负。但残酷的现实没有击倒这个坚强的汉子,他坚持坐着轮椅使用自制的特殊长柄农具下地劳作,自强不息。在老卢极度贫困的家里,我看到了他与命运抗争的那种宝贵精神财富。



与卢云国交谈

从那以后,我认真学习扶贫政策,严格执行扶贫志愿者工作管理规定,履行职责,积极协助村委会在精准扶贫户的识别、扶贫项目实施等方面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我结合贫困户每家的实际,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比如在暴雨来临之前帮助贫困户将晒场上的500多斤玉米收好,用塑料薄膜盖好;比如通过不断奔走,向县残联申请给老卢争取一辆电动轮椅。

每次到老卢家走访,我都会与他增进感情。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傍晚,我和老卢在他的瓦房里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他说:“腿不能走,手还能做,脱贫关键要靠自己,不能光指望国家和你们这样的好心人的扶持。”“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我知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自信地活着。”这个被命运捉弄却仍顽强自信的山里汉子让我再一次感到震撼。


顽强自信的卢云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卢用自己的行动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们再苦都不轻言放弃,作为扶贫志愿者的我们又岂能不全力以赴?

遇到农户不理解不配合的时候,我也曾打过退堂鼓,但每当看到乡干部和驻村队员们耐心细致地同群众讲解政策,看到他们为让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学校而苦口婆心地劝说,看到他们为严防森林火灾而长途跋涉宣传森林防火知识的时候,我知道,还有这么一群人,不管是在田间还是在地头,不管是在雨天还是晴天,他们的身影总是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因为群众的期待就是他们身上的担子,作为一名志愿者也应该有这样的担当。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离开老卢家的时候,我把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的这句话送给了老卢,激励他在脱贫路上继续努力、不要掉队,也鞭策自己在扶贫路上全力以赴、绝不放弃。

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知道,老卢一定会目送我到路口。我没有回头,而是坚定地朝着另一个帮扶群众的家里走去。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人民广播电台调频(FM)99.1兆赫文艺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简介:



徐炜,竹山人,1996年7月出生,201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柳林乡政府工作。自知是一个思维和言语都有些迟钝的人,唯有在拿起笔时,才会如顿悟般敏捷起来,仿佛骑上一匹如风的骏马,在无垠的草原上奔驰。故此,深信文字是情感的释放,是灵魂的独白,喜欢用文字抒发情感,记录生活。





朗诵者:

余明明,竹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以内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也可录音后并附作者简介投稿QQ:441409997。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