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赵忠贤屠呦呦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7-01-09 21:06   经济日报  

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结果公布,赵忠贤和屠呦呦共同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务院关于2016年度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国发〔201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务院决定,对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授予赵忠贤院士、屠呦呦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批准,授予“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亚洲季风变迁与全球气候的联系”等41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高温/超高温涂层材料技术与装备”等3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术”等63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等2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嫦娥三号工程”等20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多抗稳产棉花新品种中棉所49的选育技术及应用”等149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教授等5名外国专家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赵忠贤院士、屠呦呦研究员及全体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务院

2017年1月2日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主要奖励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杰出科学家,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奖项自2000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27位科学家获奖,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2016年度获奖者

赵忠贤




生于1941年,辽宁新民人,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坚持高温超导研究已有40余年。


超导研究史长达百余年,其间高温超导有两次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重要成果。说起“超导”,你可能觉得陌生,但说起核磁共振和磁悬浮列车,你就会觉得“超导”其实离我们很近。


赵忠贤曾在1987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1989年因“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电性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集体一等奖(排名第一),又在2013年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屠呦呦



生于1930年,浙江宁波人,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


屠呦呦及其团队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一成分“青蒿素”,按照国家药品新规,将青蒿素开发为中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


屠呦呦及其团队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奖励,比如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获美国拉斯科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


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领路人,是社会进步的开拓者。他们用尽毕生的精力,只为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两位科学家获此荣誉实至名归,他们是民族的骄傲,是国之瑰宝!


希望我们的科研事业能再上一个台阶,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为科研工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2015年度

空缺


2014年度

于敏。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


2013年度

张存浩。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开拓者和奠基人。

程开甲。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012年度

郑哲敏。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

王小谟。“中国预警机之父”。


2011年度

谢家麟。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吴良镛。被誉为“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


2010年度

师昌绪。被誉为“高温合金之父”。

王振义。内科血液专家、血液研究的领军人物。


2009年度

谷超豪。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


2008年度

王忠诚。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

徐光宪。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2007年度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著名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


2006年度

李振声。著名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学家。


2005年度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

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2004年度

空缺


2003年度

刘东生。中国环境学专家、地质学家、“黄土之父”。

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002年度

金怡濂。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1年度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黄昆。中国固体物理学、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之一。


2000年度

吴文俊。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新闻深一度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开奖

重塑世界科技格局的中国力量


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79个项目获得自然、发明、进步三大奖,5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得国际合作奖……从面向国家需求的重大项目,到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中国力量正在科技领域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信心和实力,开始重塑这个世界的科技格局!


重大突破,迈入世界科技前沿


从今年获奖成果,特别是高等级奖项的总体水平看,我国在世界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已占有一席之地,正在从“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我国基础研究正迈入世界科技发展前沿。


继2013年铁基高温超导和2015年多光子纠缠相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之后,今年又有一项物理学领域的重大成果问鼎该奖项。荣获自然奖一等奖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是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原创性科学成果,也是中国本土首次测得的粒子物理学基本参数,在国际高能物理界产生重要影响。这项2012年取得的重大成果自诞生以来就广受关注,不仅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公布的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还获得了2016年度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说:“大亚湾实验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探测器设计和建造方面的国际声誉,将我国的中微子研究带入国际前沿。”


以移动4G、北斗导航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扭转了我国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重塑了世界产业格局,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成功范例。


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TD-LTE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4G),首次实现了我国主导的移动技术标准走向世界。


从1G时代的空白、2G时代的跟随、3G时代的突破,直至4G时代跨入主流,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走出了一条标准的中国式后起之秀的发展道路!我国主导的TD-LTE在与美国主导的WiMAX的全球4G产业竞争中胜出,成为全球两大主流4G标准之一,使无线移动通信成为我国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领域之一,为我国“互联网+”及“双创”战略构筑了重要信息基础设施。


巾帼崛起,女科学家英才荟萃


每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领奖台上都不乏女科学家的身影,但今年的奖励大会上,女科学家表现尤为亮眼。


女科学家今年首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2000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受瞩目的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科技工作者,迄今共有27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屠呦呦,是27人中唯一的女性。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并研制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曾于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的通用项目中,女性也占据突出位置,15个获奖项目由女性挂帅。


前述中国移动4G技术TD-LTE项目的负责人曹淑敏就是女性,这是国家科技奖中首项由女科学家挂帅摘取的科技进步特等奖。


女性挂帅的还有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陈香美领衔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瞄准了最常见的慢性肾病IgA,它是尿毒症的首位病因。新技术显著提高了IgA的治疗有效率,惠及患者数千万。房芳领衔的新一代国家时间频率基准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国家时频体系源头,其开发出的NIM5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2000万年不差一秒,被接收为国际计量局认可的基准钟之一,使中国在国际原子时合作中第一次具有了表决权。王沛芳领衔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解决了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节水的关键理论技术瓶颈问题,成果直接应用于江苏、江西等59个单位灌区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效益。


此外,还有多个获奖项目团队中女性成员占到一半,她们的研究成果中,既有色彩斑斓的新型活性染料,也有我国首艘海洋无人测量艇。


接通地气,成果服务实际需求


获得各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不仅“高大上”,也非常“接地气”。


“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项目,对促进青藏高原地区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疆推荐的“风电机组关键控制技术”项目,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突破多项技术难题,推动风电跃居国内第三大电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结合当地棉花种植以及土壤的特殊情况,研发出一整套关键技术装备,建立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


依靠当地产学研力量联合完成的这些项目,服务了祖国各地的实际需求。


“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为我国自主制定数字电视标准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数字电视领域我国强制性标准在海外应用的历史,带动了行业技术、产品、服务和文化产品成套出口;“冶金功能耐火材料关键服役性能协同提升技术”,开发出性能卓越的新型耐火材料,对高品质钢材生产有重要意义,获发明专利22项,近三年新增产值10.4亿元;“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保持技术”,打破了日、德等国的技术垄断,推动了高铁轨道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技术进步,在我国数千公里高铁建设以及近两万公里的高铁安全运营中发挥着重大支撑作用……


这些突破行业瓶颈的关键技术,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头面部严重烧伤关键修复技术”,在国际上领先实现了全脸面毁损从“无法治疗”到“能有效治疗”的重大突破,被誉为“中国式换脸”;“新一代立体视觉关键技术”,实现了9大系列20个品种立体视觉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获授权发明专利90件;“基于移动位置数据的城市出行信息服务关键技术”,项目成果提供覆盖全国316个城市、主要高速及国道的交通信息服务,为上亿移动用户提供实时路况和出行信息……


这些已经应用于身边的技术,让人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团队协作,迸发持久创新活力


从今年的获奖项目中,我们看到了团队协作的巨大力量。


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经过27年的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废弃物及生物质低碳能源、能源转化过程污染物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迸发出强劲持久的创新活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直带动引领我国小麦遗传改良发展方向,并为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我国历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中,90%以上主栽品种都利用了该团队提供的优异育种材料及其衍生后代。


第四军医大学消化系肿瘤研究创新团队,在持续多年的研究中,揭示了消化系统肿瘤多药耐药、转移和“炎-癌”转化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机制与调控网络,创立了基于胃肠癌特异性标志物和抗原的消化系统肿瘤早诊系统,提出了消化系早癌预防、筛查、治疗的序贯策略,建立了消化系肿瘤靶向、微创治疗新方法。


今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上述3个创新团队都是围绕国家亟需、群众急盼的民生领域,在能源清洁、小麦育种、消化系肿瘤等方面,经过20年左右的持续稳定发展,培育了结构合理的创新队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新文化,堪称团队协作的典范。


中国科学家还积极参与甚至领导国际科技合作。前文提到的获自然奖一等奖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就是一个约270名科学家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他们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美国、俄罗斯及捷克的38家科研机构。在这场国际合作中,中国科学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在以往的国际合作中并不多见。


今年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5名外国科学家与1个国际组织,也在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关注的领域,与中国科学家开展了长期密切合作,促进了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和肯定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外国科学家的贡献,有助于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进程,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对于促进科技外交工作、建设“一带一路”具有积极意义。


为创新者点赞,给奋进者喝彩!打开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名单,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科技工作者们正厚积薄发,凸显在星光闪耀的世界科技舞台上!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