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端午随笔

2020-07-01 09:14   竹山融媒体中心   王泽昆

听竹山

听竹山人写的竹山故事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端午随笔

作者:谢心红

  浅夏的早晨去逛三桥,出了小区大门,沿大街小巷一路走去,映入眼帘的都是包粽子、卖粽子的情景。随手翻看了下手机:今天是农历五月初四,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时间可过得真快啊!我默默地发出感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何为光阴似箭!


  过端午,都免不了吃上几个粽子,这是传统习俗。这习俗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深受民众欢迎。因为吃粽子时,总是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吃。吃粽子时并不是自己只顾吃自己的,而是先帮别人剥了让别人先吃,自己再吃。父母给儿女剥,妻子给丈夫剥,丈夫给妻子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让精神。你帮我剥,我帮你剥,我推给你,你推给我,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把吃粽子的热闹气氛营造到了极致。
  记得去年端午节,我以《艾香幽幽话端午》为题,简要地介绍了故乡过端午插艾草悬菖蒲的习俗。今年又逢端午,再说说它的另一个习俗——吃粽子。



  说到吃粽子,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粽子是怎样加工制作出来的呢?
  有人可能会说,你可真能忽悠,我们又不是三岁小孩!不就是用粽叶,包裹糯米放在锅里烹煮出来的吗?
  而事实上并非那么简单。首先得准备好浸泡过的糯米、绑带、箬叶;其次是把箬叶折成漏斗,放入少量的糯米;其三是根据个人口味,包上自己爱吃的馅料;第四是把糯米装满漏斗,然后折起,再用绑绳捆实;再就是放进大锅里蒸煮,直至蒸煮熟透为止。
  在粽子的制作过程中,也包含着很多生活哲理。用粽叶,将一把散不成形的糯米包好,才能放到高温之中烹煮成型。然后剥掉粽叶,糯米也会是成型的,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再也不是一盘散沙状。
  也许大家从中悟出了点什么:这粽叶就像是一个组织,把散不成形的糯米——一个个人,包裹成一个个团队的形状,然后放入高温中烹煮,散状的糯米便成了像模像样的团队形状,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每一个人虽然需要自由,但又不能放任自流,不然的话就会涣散,甚至堕落,陷入无可救药的地步。只有当你加入到组织当中,你才会在组织纪律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把自己管控成像模像样的人。
  你看从特种部队出来的人,那能耐就是不一样,因为人家是从魔鬼般的训练中锻造出来的,十个八个常人一起上,都不是他的对手。
  再看从部队里出来的文艺工作者,往台上一站,那身材,那精气神,与地方文艺工作者就有天壤之别。


  这些都是从特殊训练中,培养出来的一种团队精神,好比粽子一样,尽管剥去了粽叶,那团队的精气神还在!
  2020年的庚子春节,街道上看不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水马龙的繁忙,行色匆匆的人们面戴口罩,眼神中互相是戒备与疏离.....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新冠肺炎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有无数90后挺身而出,奔赴一线,不顾个人安危,深入一线探访疫情真相的青年记者;有一支又一支支援前线的解放军医疗队,除夕之夜就整装待发;有各地医院在请战书上坚定地摁下红手印的医护工作者;还有心系武汉,捐赠物资善款的海内外爱心人士。从这无数感人肺腑的事迹中,亿万民众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行!滴水汇成江河,有14亿同胞站在我们身后,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请相信每一个人的付出,相信阴霾过后终有灿烂彩虹。
  这就是组织的力量,这就是粽子的精神。
  其实每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不放入大海之中就会很快干枯;也像散状的糯米,不包入粽叶之中,经过高温烹煮,始终都不会成形,更谈不上凝聚力!
  因此,不管你加入民间的,或是政府的什么组织中,都不要忘了去切身体会组织的力量,你才会热爱组织,锻造自己!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人民广播电台调频(FM)99.1兆赫文艺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简介:



  谢心红,笔名欣鸿,1958年3月出生,竹山县柳林乡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曾任县经信局长,现为县作协主席,在珠海出版社出版《欣鸿微型小说选》,在长江出版传媒出版小说集《县里乡里村里》。


朗读者:


  郭海荣,现供职于竹山县疾控中心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以内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也可录音后并附作者简介投稿QQ:441409997。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