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抒怀
作者:欣鸿
树叶像一只只蝴蝶飘落下来,带着清冷,飘向远方。仿佛在告诉我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中秋节有很多别称,在我们老家,人们都习惯地把它叫八月十五。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中国的法定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还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小时候,住在乡下,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中秋节到了, 远远近近的亲人都会聚集在长辈身边,品月饼赏月亮,大人忙碌地劳作,小孩尽情地嬉耍,那浓郁的亲情让人每一根汗毛都透着幸福和满足。
然而,那种感受现在却很难找到了。什么原因呢?亲情淡了吗?年纪大了吗?仔细想想却都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应该说是历史的进步已逐步改变了原有的内涵。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年到头难得有几次美味佳肴,过了端午节就盼中秋,哪来那么多“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呀,只盼着一顿丰盛的晚餐,还有那又香又甜的月饼。你说那刻骨铭心的想念终于实现能不激动能不幸福吗?大人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高兴就高兴了,大家一高兴气氛就浓了就幸福了就满足了。试想,今天的孩子哪天不是山珍海味,还用得着为一顿丰盛的晚餐和几块月饼兴奋吗?孩子不兴奋不激动能有气氛吗?没有。满足感淡了,幸福感也就淡了。你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说社会进步了是好事,可希望的事少了又失去了许多原始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再说中秋团圆,原来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一年半载难得聚集一次,所以约定俗成了一个月圆人也圆的日子。现在交通和通讯发达了,让世界也变小了,想念亲人了,打个电话,发个视频,或坐飞机、乘高铁,很快就能见面了,还用得着捱到中秋再相见吗?因而中秋团圆只剩下一个概念,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中秋放假,只不过是不丢掉传统而已。原来是赶回来团圆,现在是趁放假旅游,意义已然有天壤之别。这倒不是坏事,放假可以放松心情,有益健康。当然最占便宜的却是商家,鼓励你重亲情大掏腰包,他们好兜售天价月饼和情感商品,黑你没商量。
我是个很传统的人,对于我们传统的节日,什么端午节,什么中秋节,别人可能会觉得世界上所有的节日都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消遣、自我放松的借口和托词。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节日就是我们寄托情思、孝顺老人、回家团聚的理由,平日里再忙,放假了总该回家看看吧。
小时候在老家,每到中秋节,一家人端着小凳围坐在道场边,桌上摆着月饼、枣子、板栗、茶水等贡品,静静地等待月亮出来,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无非就是想听大人们讲月宫里的故事,望着桌上的美味,嘴馋的早就偷偷地在咽口水了,我总是依偎在外婆身边等那天上的月亮,看看是不是有嫦娥姑姑在抱玉兔,是不是有吴刚叔叔在伐桂树,他们会不会来到人间跟我们嬉戏......
现在的日子好过了,而且每逢节日,国家还规定放假,好东西吃多了,便也不感觉月饼有多么好吃了,倒是感觉时间是那么的少了,又是一年中秋节,思绪也就越来越长了。
人们常说月有阴晴圆缺,眼下又逢月圆之时,远眺天上那一轮皓月,人便融化在淡淡的月色之中,心旷神怡,真的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月亮撩拨起我的遐想,也寄托着我的相思。这就难怪古人会有“梦中无岁月,月下思故亲”的感叹了。月到中秋,似乎格外明亮,中秋这个中国人心目中仅次于春节的团圆节日,从古到今,演绎着多少美丽的传说。从嫦娥奔月到吴刚伐桂,都寄寓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段人间真情。
如今,父亲已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不管有多远,不管有多难,我都会回到家乡,回到母亲身旁,陪她老人家过好每一个中秋,过好每一个节日。
最后,在这里祝所有听众朋友们中秋节快乐!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人民广播电台调频(FM)99.1兆赫文艺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简介
谢心红,笔名欣鸿,男,1958年3月出生,1976年3月参加工作,竹山县柳林乡人,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曾任县经信局长,现为县作协主席,供职于金龙置业公司,在珠海出版社出版《欣鸿微型小说选》,在长江出版传媒出版小说集《县里乡里村里》。
朗诵者:
后街的猫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以内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也可录音后并附作者简介投稿QQ:441409997。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