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有为这一年】民生改善呈现新答卷

2025-11-06 14:43   咸宁发布   张丽君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亲临咸宁,殷切关怀民生工作,指出要抓住“一老一小”这个重点,更加精准有效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将民生改善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统筹推进养老育幼、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改革,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绘就了一幅幸福和谐的民生新画卷。

关爱“一老一小”

共护“朝夕美好”

中午十一点半,咸安区永安街道同心路社区的“幸福食堂”飘出阵阵饭菜香。

87岁的独居老人陈奶奶拄着拐杖慢慢走来,刷一下卡,便享用到一荤三素的营养午餐。“饭菜可口、价格实惠,经过政府和快餐店补贴,这顿饭仅需7元。”陈奶奶对此赞不绝口。

这个食堂不仅解决了社区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的“吃饭难”问题,还成了老人们日常交流、参与社区活动的好去处。

与此同时,在隔壁的社区托育中心,专业的保育员正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双职工家长李女士说:“这里环境好、老师专业,收费也合理,解决了我们带娃的大难题,让我们能更安心地投入工作。”一餐热饭、一个安心的托育位置,托起的是“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一老一小”是民生关切的重中之重。一年来,我市以“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为目标,通过适老化改造、助餐服务、教育扩容等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

从“有保障”到“有品质”。一年来,全市完成2119户特殊困难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建成城乡老年人助餐服务设施67个,改造农村互助照料中心15个。赤壁市推出“流动助浴车”,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洗浴服务;嘉鱼县探索“医养融合”模式,让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实现“小病不出院、大病有通道”。此外,全市首期养老护理员高级培训班结业,为养老服务注入专业力量。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我市着力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将“儿童友好”理念深植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建成一批儿童友好示范街区。市交通实验幼儿园周边施划儿童过街爱心斑马线;市第五小学周边建设慢行系统,人行道划分为双向,实现了人车分行;市第四小学周边建设多条彩色护学道……全市20所学校超过3万名学生因此受益。

从“兜底线”到“优服务”。针对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群体,我市推行“桂乡管家”结对帮扶机制,为30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评估和关爱服务;开展“点亮儿童未来”主题活动,建成儿童友好街道10条、开放共享绿地26处,让城市空间更贴近儿童需求。

端稳就业“饭碗”

守住民生“暖巢”

今年年初,从外地返乡的市民张先生曾一度为找工作而发愁。正当他迷茫时,社区网格员上门告知:市里即将举办大型“春风行动”招聘会。

招聘会当天,现场人潮涌动。张先生不仅向心仪的企业投递了简历,还通过现场的“直播带岗”专区,在线了解了多家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环境。

更让他惊喜的是,市人社部门还提供了免费的技能提升培训报名通道。经过短期培训,张先生顺利拿到了电工证,并与一家本地高新技术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这么合适的工作,还能免费学技术,心里特别踏实!”张先生的笑容,是咸宁稳就业政策最生动的注脚。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发展之基。近年来,我市以“稳就业、保就业”为主线,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通过搭建供需平台、强化技能培训、优化服务机制,推动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

一年来,全市新增城镇登记就业34900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27000人)的129.26%;失业人员再就业23715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237.15%;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965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239.30%;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8926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17.45%;全市新增返乡创业人员5632人,同比增长80.6%,带动就业2.17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4亿元。

为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市人社局通过持续开展“人社专员进千企”活动、“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不断提升用工保障效能。截至8月底,全市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77场,服务各类用人单位6518家次,发布各类就业岗位17.69万个,有效促进供需精准匹配。

在返乡创业中,市人社局积极落实《咸宁市大力推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作实施方案》,构建“五创联动”支撑体系,推行“三免四服务”政策。同时,优化《咸宁市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认定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返乡创业主体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场所。截至8月底,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408人、204万元,全力构筑“咸创无忧”服务体系,有效激活“雁归经济”动能。

教育“阳光普照”

医保“甘露润心”

今年秋季开学,位于咸宁高新区的新建实验中小学迎来了首批学生。崭新的教学楼、标准化的运动场、配备先进的实验室和多功能教室,让前来报到的学生和家长眼前一亮。学生王梓萌高兴地说:“新学校太漂亮了,图书馆的书好多!”

这所学校的建成投用,有效缓解了高新区快速发展带来的学位紧张问题,是我市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一个缩影。

教育扩容提质,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近五年,全市累计投入教育资金45亿元,新建学校57所,改扩建学校213所,新增学位2.29万个。此外,全市建成5G基站5759个,实现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支撑。

在市中心医院,刚刚投入使用的先进CT设备正在为患者进行检查,检查时间更短、图像更清晰、诊断更精准;赤壁市数智化病理诊断中心上线,实现省级专家远程会诊;通城县推进基层骨干老年学校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从“看得上病”到“看得好病”,我市正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

健康咸宁,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全市深化医防融合,建成慢性病管理中心12个,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全程健康管理。同时,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让群众享受到“简、便、验、廉”的医疗服务。

医疗保障升级,构建便捷服务圈。推行医保业务“跨市通办”,24项高频服务事项下沉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家门口”办理。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开设绿色通道,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市医疗保障局与税务部门协作,实现灵活就业、大病保险缴费“一厅联办”,解决群众“两头跑”难题。

以人民为圆心,以初心为半径,我市正用实干绘就民生改善的壮美画卷。从“一老一小”的幸福笑脸,到就业创业的“春潮涌动”,再到教育医疗的普惠共享,这座城市正以行动诠释“发展为民”的深刻内涵,让幸福咸宁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