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官渡镇在打造美丽乡村的实践中,摒弃“大拆大建”的思维,选择从“边边角角”着手,于细微处雕琢,真正为群众营造了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家园,让“痛点”变“亮点”,用“小确幸”汇聚起百姓的“大幸福”。
从“面子”到“里子”,解决群众“看得见”的烦心事。官渡镇精准聚焦卫生死角、废弃角落、杂乱柴草堆等影响村容村貌和日常生活的“老大难”问题。通过清理一条堵塞的沟渠、修整一片荒芜的宅基地、开辟一块共享的小菜园或花园等看似微小的改变,直击群众生活的“痛点”。这些举措将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今天的“美如画”,不仅提升了村庄的“颜值”,更赋予了边角空间新的活力,给村民带来了最直接、最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政府干”到“一起干”,激发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这一转变的核心,是从打造“门面工程”转向为“群众”营造家园。政府带头整治公共区域的边角,不仅改善了环境,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它潜移默化地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带动大家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自发地整理房前屋后,从而形成了“人人参与、户户行动”的生动局面,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持久而旺盛的内生动力。
从“环境美”到“精神足”,夯实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石。“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官渡镇从边角入手的环境整治,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外在美”,更是村民精神的“内在提升”。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极大地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由外及内的改变,让整个乡村焕发出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
美丽乡村,不在于宏大的建筑与景观,而在于对每一处细节的用心用情。官渡镇从“边边角角”开始,正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在了实处。这一个个被激活的“微空间”,如同散落的明珠,正串联起官渡镇百姓的“幸福家园”,让这里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栖居之地。(张成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