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近日,随着迎丰村、窑沟村两座应急服务驿站的正式揭牌,城关镇的应急服务体系建设迈出了从“蓝图规划”到“实体落地”的坚实一步。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简单增设,更标志着该镇正积极探索一条将安全防线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传统的应急模式,往往让人联想到集中存放的庞大物资和遥远的指挥中心。而城关镇新建的驿站,则致力于将这种“宏观储备”转化为“微观触手”。
“以往觉得应急这事很大、有点远,现在驿站就建在村口,里面有灭火器、急救包,还有我们能看懂的宣传画,心里踏实多了。”迎丰村一位村民的感受,道出了驿站的核心价值。
据悉,这些驿站虽小,却五脏俱全。它配备了基础应急救援器材、医疗急救物资、应急照明设备等,使其在突发事件发生的“黄金初期”,能从“第一现场”转变为“第一响应”力量,实现打早、打小、打了。与此同时,驿站还承担着风险隐患排查的“哨兵”职责。通过整合村内网格员、志愿者力量,日常巡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得以通过驿站渠道迅速上报、闭环处理,真正将应急管理的“神经末梢”灵敏化为风险预警的“前沿哨所”。
在平日,通过驿站开展应急演练,宣传应急技能,提高村民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让村民掌握基本的应急处理方法,一旦有突发事件能快速响应,减少因距离遥远、信息传递慢导致的救援延迟。
“我们建设的初衷,就是要让它‘平时好用,急时管用’。”城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让驿站融入日常,才能在最关键时刻被第一时间想起和依赖。”
迎丰村、窑沟村驿站的建成,是城关镇织密基层安全网络的关键落子。在更宏大的叙事里,它是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
这些散布于村镇的驿站,与镇、县级的应急指挥中心联动,构成了一个“毛细血管”丰富、反应灵敏的有机整体。它们不仅是物资下沉的终端,更是信息上传的源头,构成了城乡安全“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社区内的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脆弱群体,驿站通过建立专属台账、定期走访等方式,提供定向关怀,确保了应急防护网的覆盖无死角。
城关镇以应急服务驿站为支点,正撬动基层治理模式的升级。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御,从单一防灾迈向综合服务,展现了一个“安全无处不在,服务触手可及”的现代社区治理样本。随着首批驿站的顺利投用,城关镇计划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这一模式,让更多这样的“安全灯塔”照亮城乡每个角落,为居民安居乐业构筑起一道更具韧性的防线。(龚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