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9月23日清晨六点,雨后的泥路尚未干透,一串深浅不一的胶鞋印,从板房区蜿蜒延伸至山脚,那是程光兵出发巡管的足迹。在这座容纳27户群众的临时家园里,他不是村干部,也不是技术专家,却用300多个日夜的默默坚守,成为乡亲们心中最信赖的“活水守护者”。
旱季寻源:在干涸中点亮希望
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席卷山区,周边村庄普遍断水,饮水告急。一些人等待送水车的到来,而程光兵选择主动出击。
他扛起铁锹,翻山越岭,逐条溪流排查,终于在半山腰发现一口被荒草掩埋的老井。井口塌陷、杂草丛生,淤泥厚积,已多年废弃。他没有退缩,挽起袖子下到井里清淤,浑浊的泥水浸透了衣裤;他顶着烈日拔除周边水草。之后,他又忙着勘察管路铺设路线,扛着水管在高低不平的田埂上往返,一点点将水源与每户人家的水龙头连起来。“安置点人不多,但用水安全和供应是大事,一点都不能马虎。”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细处见真章:把“小事”做到极致
安置点用水看似简单,实则千头万绪。供水系统脆弱,气候多变,一旦出问题,直接影响群众基本生活。程光兵深知:管的是水,保的是命。于是他为自己定下“三必查”原则(每天必查主管道是否渗漏、雨后必查蓄水池有无倒灌、用水高峰必查各节点水压稳定)。
每天早晨,他就蹲在管线旁弯腰听声,耳朵贴近地面判断是否有暗漏;每逢大雨,别人往屋里躲,他却披着雨衣冒雨巡查,防止山洪冲毁管线;酷暑时节,用水量激增,他坚持每天开展巡查,走遍所有角落。
今年8月的一天,安置点突然停电,水泵停转后蓄水池水位不断下降。程光兵立刻联系村委会干部,寻求帮助,在消防车载着满车水到来之后,又提着水桶,一趟趟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送水。38℃的高温下,汗水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淌,浸透的工作服后背结出一层白花花的盐渍,他却笑着摆手:“只要大家有水用,累点不算啥”。
安全为本:用心织就“生命线”
在程光兵眼里,供水不仅是“有没有”,更是“安不安全”。每周一次,他组织清理蓄水池底部淤泥,清除周边杂草,确保水质达标。发现孩子在水龙头下嬉戏玩水,他会蹲下来轻声讲:“爷爷小时候没水喝,渴得嘴唇裂口子,现在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话语朴素,却让孩子们记住了节约的意义。
干旱严重时,他挨家挨户张贴饮水明白卡,一遍遍讲解节水知识,还特意绕到老人家里,帮他们检查水缸水量,顺带查看水管是否有漏水问题。76岁的王大爷子女在外,行动不便,程光兵几乎每天都上门帮忙接水,时间久了,王大爷总跟邻居念叨:“程师傅比亲人还周到,有他在,我们住着踏实!”
3年前,因地质灾害搬迁至此的村民初来乍到,人心不安。如今,生活逐渐安定,笑声重回小院。而这背后,有一条看不见的“情感管网”,正是程光兵用脚步丈量、用责任连接而成。
有人问“天天跟水管打交道,烦不烦?”他指着哗哗流淌的自来水,笑着说 “你看这水,干净、顺畅,流进厨房、浴室,也流进大家心里。我把水管好了,就是把事办到了老百姓心坎上。”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奖状满墙,他的荣誉写在每一根畅通的管道里,刻在每一户人家打开水龙头时安心的笑容中。(曹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