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在秦巴山脉的层峦叠翠间,竹山县官渡镇的巷陌里,秦巴民俗博物馆馆长曾和林是家喻户晓的“十星好人”。四十余载风雨中,他以赤子之心守护地域文脉,用无私善举温暖乡邻,在秦巴大地镌刻下文明印记,诠释着“好人”的厚重内涵。
以书香铸魂,传承文化基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更是滋养心灵的沃土。”这是曾和林坚守的信念。物质匮乏年代,他便养成收藏书籍的习惯,省吃俭用将大部分收入投入购书。如今,家中宛如小型私人图书馆,上千册书籍涵盖史籍、方志、民俗图录、文学经典等,品类丰富。阅读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清晨书桌前、午后暖阳下、茶余饭后,总能见他潜心研读的身影。遇到精彩内容,他会摘录琢磨,凭借勤学善思,成了当地熟知秦巴历史、民俗、人文的“文化通”。他更以书香涵养家风,为子女打造专属阅读角,每日陪读,引导他们从典籍中汲取智慧。在其言传身教下,子女学业优异,还成了家乡文化的“小小宣传员”,闲暇时向邻里讲述秦巴故事与传说,让崇文尚学的基因在家中代代传承。
以场馆为桥,续千年文脉。秦巴民俗文化虽独具特色,却因时代发展,诸多传统民俗器物被遗忘。1980年初,曾和林萌生创办民俗博物馆的想法,开启了长达四十年的文物征集之路。他的足迹遍布鄂西北、陕南、川东、重庆等地山乡村镇。为寻一件有价值的文物,常翻山越岭徒步数十里,渴饮山泉、饿啃干粮。一次听闻陕南某村有套清代竹编农具,他坐3小时长途车,再徒步两小时山路抵达。村民起初不愿出让,他连续一周住村,白天帮干活、修房屋,晚上聊家常讲文物保护意义,终以诚意打动村民,获赠农具。如今,秦巴民俗博物馆已收藏各类民俗器物4万余件,农耕工具、生活用具、古契约、老照片等,皆承载着秦巴先民的智慧与记忆。博物馆建成后,他化身义务讲解员,查阅史料并编写通俗讲解词,用接地气的语言让文物“活”起来,获游客好评。他还对接周边中小学,推出“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孩子免费参观,策划“小小民俗学家”“传统技艺体验日”等研学活动,让孩子亲手体验竹编、陶艺,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截至目前,博物馆已经接待了5万余人次游客,并举办了100余场公益活动,成为秦巴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以善举暖心,润崇德新风。曾和林的善意从未局限于博物馆内。筹建初期,资金短缺,他拿出全部积蓄,卖掉城里商品房,甚至贷款补足缺口。有人说他“傻”,他却坦言:“文物是家乡文化根脉,比房子更值钱。”博物馆运营后,维护成本高,但他坚持核心藏品免费开放,仅特殊展览收取少量费用,对学生、老人、残疾人等免票。他说:“博物馆是让大家了解家乡文化的地方,能让更多人爱上本土文化就满足了。”对乡邻,他满腔热忱。孤寡老人王大爷生活困难,他定期上门,送生活用品、打扫房间、检修房屋,逢年过节添置新衣、陪聊解闷,被王大爷视作亲人。2022年,镇上筹建文化活动室时遇场地和书籍难题,他主动将博物馆一楼门面房无偿提供使用,还捐赠200多册书籍,如今文化活动室成了村民闲暇好去处。生活中,曾和林对自己极为节俭,衣服洗得发白,饭菜简单,家具陈旧,但他认为把钱用在文化传承和帮人上更有意义。在他带动下,官渡镇越来越多人加入志愿服务,崇德向善的新风浸润着小镇,让这里满是温暖与正能量。
四十载初心不改,一辈子坚守担当。曾和林以一人之责守护文化根脉,以一己之力温暖乡邻,用数十年付出诠释“十星好人”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道德建设注入厚重力量。(王小涵 郑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