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在城关镇城西社区的寻常巷陌里,总有一些身影,用平凡的坚持勾勒出生活最动人的模样。沈国英,这位眉眼间满是温和的女性,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她以柔弱的肩膀扛起照顾瘫痪丈夫与高龄父亲的重担,用日复一日的行动,将“孝”与“爱”刻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成为社区居民口中当之无愧的“十星好人”。
202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彻底打破了沈国英原本平静的生活——丈夫不幸瘫痪,失去了全部自理能力。看着曾经为家庭奔波的爱人卧病在床,沈国英没有沉溺于悲伤,更没有选择退缩。她擦干眼泪,默默接过照顾丈夫的重担,从此把“细致”与“耐心”当成了生活的关键词。
为了让丈夫能顺利进食,她每天早早起床准备食材,将饭菜仔细打成糊状,再用针管一口一口缓慢喂入;担心丈夫长期卧床生褥疮,她每天定时为丈夫擦身、换衣,哪怕是处理大小便,也始终保持着温柔与耐心,从不让丈夫感到一丝窘迫;听说按摩能延缓肌肉萎缩,她便对着视频自学康复按摩技巧,哪怕手腕酸到抬不起来,也坚持每天为丈夫按压四肢。帮瘫痪的丈夫洗一次澡,对常人来说已是不小的挑战,沈国英却从未喊过累——她先提前调好水温,再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丈夫,一边轻声安抚,一边细致清洗;全程下来常常汗湿衣衫。
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奇迹悄然发生:曾经连吞咽都困难的丈夫,渐渐能自己拿着勺子吃饭;曾经无法开口的他,慢慢能说出“谢谢”“辛苦”这样简单却温暖的词语。
生活的考验从未停下脚步。就在沈国英渐渐适应照顾丈夫的节奏时,年逾九十的父亲也因身体衰退,需要全天有人看护。哥哥工作繁忙,难以时刻陪伴,沈国英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提出将父亲接到家中照料。“爸把我养大,现在他老了,我当然要陪着他。”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用行动践行着承诺。
对待老父亲,沈国英像照顾“老小孩”一般细心。父亲牙口不好,她就把饭菜煮得软烂,每次喂饭前都要先吹凉;父亲不爱去理发店,她就自己买了理发工具,对着教程反复练习,如今剪发的手艺早已熟练;天气好的时候,她会推着轮椅,先把丈夫安顿好,再带着父亲在社区里散步。
面对邻里的称赞和社区的认可,沈国英总是格外低调:“人人都会老,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只要他们好好的,我就不觉得累。”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豪言壮语的誓言,她只是用日常的坚守,诠释着“妻子”与“女儿”的责任,让“好人”这两个字变得格外厚重与温暖。如今,沈国英的故事在城西社区广为流传,她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邻里之间的善意,也让孝老爱亲、夫妻同心的美德在社区里悄悄传递。(余胜兰 伍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