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受伤遇“李鬼律师”?竹山法院揭穿法律咨询公司陷阱

2025-08-13 17:26   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曾静

今日竹山网消息  “您这案子简单,我们律师全程代办,包您拿到赔偿!”务工者王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抖音上找到的“专业律师”,竟成了一个“麻烦制造者”。近日,竹山法院接待了前来咨询的王某,曝光了一起法律咨询公司职员冒充律师、层层收费的典型案例。

王某在外务工时不慎受伤,住院治疗花费医疗费2000余元。为向雇主索赔,他在抖音上刷到某法律咨询公司的广告,对方以“专业律师团队”自居,承诺全权代办立案、出庭等所有事宜。王某信以为真,便与该公司签订服务合同,支付服务费8000元。

然而,在该公司工作人员首次网上立案时,因其无律师执业资质,也未取得王某的合法授权委托,不具备代理立案权限,被法院驳回立案申请。于是,该公司告知王某“需本人操作”,并指导王某用自己的手机完成了网上立案,最终案件成功受理。

本以为立案成功便无后顾之忧,可公司又提出“出庭需要额外支付5000元代理费”。王某愣住了,“不是说全程代办吗?怎么又要加钱?”。该公司称“合同里只写了立案服务,出庭属于增值项目”。当王某要求查看“律师”执业证时,对方却支支吾吾,始终无法提供。

疑惑之下,王某来到竹山法院咨询是否该补交费用。法官了解情况后,当即指出该公司涉嫌冒充律师执业、违规收费,并告知王某法律咨询公司与律师事务所的本质区别——法律咨询公司人员无律师资质,无权以律师名义执业,更不能代理出庭。

更离谱的是,该法律咨询公司提交的起诉状中,索赔金额高达8万余元,但根据王某实际伤情、医疗费支出等证据,初步估算合理赔偿金额仅1万余元。王某这才意识到,所谓的“专业律师团队”,连基本的索赔金额都不会计算。为避免损失扩大,王某随即向相关部门投诉该咨询公司。

 

以案为鉴:三招识破“伪律师”套路

1.身份造假:工作人员主动以“律师”自称,却无法提供《律师执业证》,利用当事人对“律师”身份的信任降低警惕。

2.服务拆分:先以“全程代办”为诱饵收取费用,后续将立案、出庭、调解等环节拆分,以“额外服务”名义重复收费。

3.平台包装:在短视频平台以“律师讲法”“案例胜诉”等内容引流,刻意模糊“法律咨询公司”与“律师事务所”的区别。

法律咨询公司≠律所

法律咨询公司虽合法,但其业务范围有明确限制:可提供法律咨询、草拟文书等非诉讼服务,无权从事诉讼代理、出庭辩护等律师专属业务。若宣称“代理出庭”“全权办案”,即为违规。

选择法律咨询公司三要点

1.辨资质:要求出示营业执照和人员资质,律师事务所需公示执业证,咨询公司须明确自身性质;

2.细合同:写明服务范围、收费标准及退费条款,拒绝“全权负责”等模糊表述;

3.留证据:保存沟通记录、付费凭证和合同,遇违规可向司法行政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周勇 陈雅伦)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