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问题村”到“幸福村”的领路人
短短三年,肖家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可能还记得,三年前,这里曾是个“三顶帽子”压头的村子:“问题村”——信访矛盾不断;“光杆司令村”——没人愿当干部;“涣散村”——人心不齐。而今天,它已成为干群关系融洽、班子坚强有力、小事不出村、连大学生都争着回来当村干部的平安稳定村、和谐幸福村。这场华丽蝶变的核心密码,就在我们的黄灿书记身上。
在黄书记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什么是“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
二、用泥土味的故事讲述“感人”内核
故事一:“铁锹书记”与“共同缔造”的奇迹——破解民生难题的实干精神
杏树沟那条只有3米宽的“肠梗阻”路,曾是村民的心病。错车要倒百米,雨天泥泞难行。没有项目资金怎么办?黄书记没有等靠要!
他扛起铁锹,带着村里的公益岗和家有车辆的20多位乡亲,硬是靠着一双手、一把锄头、一只土筐,从河沟里挖卵石、细沙、黄土。整整一个月,烈日下,风雨里,一锤一锤,筑起了50公分宽、2500多米长的坚实路肩和20个会车平台!
没有机械轰鸣,有的是汗水和吆喝;没有政府拨款,有的是自力更生的豪情。黄书记的手磨破了皮,肩膀压肿了,但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村民们说:“黄书记都这么干,我们还有啥说的!”
这不仅是一条便民路,更是一条凝聚人心的“同心路”。它生动诠释了黄灿书记倡导的“共同缔造”:用最朴实的行动,花最小的钱,办最大的事,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受益者”。
故事二:“阳光堤坝”与“一碗水端平”——公心赢得民心的廉洁作风
柳树沟的防洪堤在2023年暴雨中被冲垮75米,威胁着68户易迁户的生命财产安全。修复迫在眉睫,但资金紧张。
为了省下每一分钱,黄书记亲自上阵:租用挖机铲车按天记账、水泥按市场价采购、石头沙子就地取材报备水务局。村干部带头干,村民自发当“监工”。
项目完工,黄书记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是把详细的账本贴在村务公开栏,在党员群众大会上“晒”得清清楚楚!最终结算比外包省了5万多元。那些曾扬言“我搞不成别人也搞不成”的小老板看了,哑口无言。
这道“阳光堤坝”,筑起的不仅是防洪的安全线,更是群众对村干部信任的“堤坝”。它展现了黄灿书记“公心大于天”的坚守:做事公平公正、账目阳光透明、绝不谋取私利。他常说:“低保、公岗这些事,一碗水端不平,人心就散了。”他给村干部立下铁规:“不许对群众说‘不清楚’、‘管不了’、‘找书记去’、‘不符合政策’这四句伤人心的话!”
故事三:“化信访户为管水员”与“一杯热茶”的温度——以心换心的治理智慧
过去,肖家沟信访矛盾突出。如何化解积怨,凝聚人心?黄书记有他的“土办法”。
对每一位来反映问题的村民,黄书记要求村干部必须先递上一杯热茶,耐心倾听,详细记录。即使面对曾经的“老信访户”黄某某,他也不回避、不推诿。
黄书记没有把她当“麻烦”,而是看到了她熟悉情况、责任心强的优点。他主动上门,真诚沟通,最终成功将她吸纳为村级管水员。如今的黄某某,工作认真负责,“对我们安排的公益事宜,从来不说个‘不’字”。
从“对立面”到“自己人”,这个转变何其不易!它体现了黄灿书记“以心换心”的智慧与胸怀:尊重每一个村民,善于发现闪光点,用真诚化解坚冰。他坚信:“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说到一个壶里去。”
三、泥土里长出的“三件宝”与村庄的蝶变
回顾黄灿书记的感人事迹,他的法宝是什么?是“铁锹”代表的实干精神,是“算盘”代表的廉洁作风,是“茶壶”代表的为民情怀。这“三件宝”,深深扎根在肖家沟的泥土里。
正是在这“三件宝”的引领下,肖家沟才迎来了巨变:寨坪大桥飞架天堑,安全饮水润泽千家,茶园飘香产业兴旺,环境整洁村貌焕新,更重要的是,人心齐了,笑容多了。2024年,我们村实现了“三无”:无森林火灾、无到市以上信访、无省委巡视期间现场反映问题。
作为驻村干部,能与黄灿书记并肩战斗,是我莫大的荣幸和宝贵的学习机会。他让我深刻理解:基层干部的价值,不在于说了多少豪言壮语,而在于用多少泥土沾满裤腿,用多少公心赢得信任,用多少真情化解矛盾。他是一面旗帜,无声地感召着我们每一位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人。让我们都像黄灿书记那样,把根深深扎进泥土,把心紧紧贴着群众,用实干的“铁锹”、廉洁的“算盘”、温暖的“茶壶”,共同浇灌肖家沟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冯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