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斗争精神的科学内涵
“斗争”一词是一个集精神状态和实践动态于一体的话语表达。在现代汉语释义中,“斗争”是指在不稳定(或打破稳定之后)环境下矛盾的体现,矛盾双方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的状态。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斗争”一词具有鲜明的理论形态和政治形态。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斗争”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斗争”二字频繁出现,马克思指出:“如果斗争只是在机会绝对有利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新时代的伟大斗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斗争观点的继承和延续。
“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唯物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矛盾具有普遍性,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实现形式,体现着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它突出强调了阶级斗争的根本性作用,《共产党宣言》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人类社会也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解决矛盾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斗争的过程。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斗争”并非指不同人、群体或组织之间为了争夺私人利益而进行的争斗或争夺,它指的是社会中的先进阶级或组织为了实现社会中最大多数成员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积极活动。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先进政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的继承和发扬。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斗争”智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斗争”一词蕴含着深刻的智慧结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了十个能够彰显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主干词。其中,“革故鼎新、自强不息”这些词,都体现出自古以来,伟大的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进取,敢于与天地抗争的民族基因和历史自觉。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历经坎坷而不断,都是因为这个民族具有敢于斗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红色血脉。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故事展示出中华民族不畏艰难,与天地斗争的英雄主义;在儒家文化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文化思想,展现出中华民族固有的刚健、自强和忧患意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是坚定不屈的斗争意志,“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是高超的斗争智慧和斗争策略。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真实写照,而烙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斗争”智慧,如同源头活水激励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奋勇前进。
二、发扬斗争精神的客观必然
一部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依靠伟大斗争取得各项事业的伟大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唯有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才能赢得尊严、赢得主动,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纵观百年党史,不难发现“斗争”二字始终贯穿其中。它形成于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并不断传承发扬。在内外交迫的革命年代,内有压迫,外有强敌,尽管面临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失败,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作最顽强的斗争,经过28年浴血奋战,无数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在重重斗争中取得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战后一穷二白的社会面貌和严峻复杂的外部挑战,面对西方势力的施压,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迎难而上、坚决斗争,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和国家亟待发展之需,中国共产党再次彰显斗争伟力,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国家发展大踏步赶上新时代。所以,历史向我们充分证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和国家克敌制胜、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它既是精神上的不竭动力,也是实践上的科学方法,更是烙印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血脉里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党的二十大总结了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这些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开展伟大斗争,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不过,我们在肯定成绩的时候,不能忽视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国情来看,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不会减少。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做好斗争的准备。
同时,我们要理解,开展伟大斗争不是为了要制造某种紧张气氛,是为了应对复杂的形势与艰巨的任务,是为了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为了唤起坚持底线思维,在自信中增强忧患,在和平中思考危险的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防止我们的精神和意志消磨涣散。
三、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要求
1.夯实思想根基,养成斗争精神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上的“钙”,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更是党员干部经受各种风险考验、行稳致远的精神动力。要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学深悟透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全面把握这一思想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强大力量和实践方法。要不断筑牢斗争意识,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在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严峻斗争形势面前,保持斗争定力,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自信心。
2.要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在各种重大斗争中,我们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要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要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在斗争的过程中,要坚持运用正确的方法,讲究斗争艺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斗争方式和斗争手段,争取斗争的最终胜利。
3.要加强实践历练,提高斗争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领导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注重在斗争中磨炼本领。一方面,要主动走出“舒适区”,在实际工作中经历“风吹浪打”,多接几次“烫手的山芋”,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在一步步的实践中练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过硬本领。另一方面,要注重从实践中积累斗争经验,尤其是失败的教训经验,边学习、边斗争、边进步,不断提高斗争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