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近年来,竹山县委编办坚决响应党中央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号召,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契机,聚焦机构编制工作主责主业,将“学、做、干”三字诀作为核心路径,系统擘画干部能力提升蓝图。
“学”字筑基,理论武装强“内功”。“思想走在行动之前。”竹山县委编办依托“编办学堂”主阵地,通过领导领学、骨干讲学、全员述学、专题研学、实地践学“五学联动”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机构编制法规政策与县域治理现实问题深度融合。干部们在专题研讨中碰撞思想火花,让书本上的条文在竹山发展的具体实践中焕发生命力。一本本写满批注的政策汇编、一场场争锋碰撞的“头脑风暴”,让“政策通”“活字典”不断涌现,为科学配置党的执政资源筑牢了思想根基。
“做”字砺能,实践一线壮“筋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竹山县委编办坚持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推动干部走出机关、沉到一线。在编制乡镇履职事项清单过程中,推行“1份清单+1个月蹲点”机制,作为专班成员带着问题深入17个乡镇常驻蹲点,与乡镇工作专班同吃同住同工作,通过“跟班执法巡查、参与防汛防火、列席村民议事”等方式,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调研,开展具体业务培训辅导,讲明方式方法。这种“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的实践模式,让干部在直面矛盾、破解难题中锤炼了务实担当的硬脊梁和真本事。
“干”字破局,创新攻坚闯“新路”。面对编制资源“既要严控总量、又要保障发展”的双重压力,竹山县委编办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激发改革活力。创新推出“编制周转池+人才驿站”联动机制,打破层级壁垒,为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精准投放“活水”,让编制资源在县域急需处高效流转。在破解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配置与流动难题时,深入调研城乡学校师资需求差异,实施“县管校聘”管理体制,建立起“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统筹使用、人岗相适”的新机制,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超编缺人”与乡村学校“有编缺师”的结构性矛盾,激活了教师队伍“一池春水”。(田蕊 邵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