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镇枣园村:“土办法”巧解百家事 基层治理显成效

2025-07-18 10:42   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李 健

基层治理的“最后100米”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良方,唯有扎根泥土的智慧与锲而不舍的诚意。近年来,擂鼓镇枣园村以移风易俗、自治调解、党员干部服务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充满温情与实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土办法”。

一个“土偏方”治疗旧俗陋习的“大病”

“过去村里办一场红白事,吃席摆酒动辄十几天,辛辛苦苦挣的钱掏得光光的,真是被‘人情债’压得喘不过气来!”村民龚国亚谈及旧俗,眉头紧锁。为破解这一难题,2020年,枣园村党组织创新推出《移风易俗承诺书》,由党员干部带头,引导全体村民自愿签署,定下红白喜事新规。

“2020年,我和老伴第一个带头签下承诺书。年底,我儿子结婚,我们又带头办起了不搭舞台、不扎彩门、不放鞭炮、不收重礼的简易婚礼。”龚国亚的老伴感慨道,“如今家里人情关系更好了,经济负担也减轻了。”

这份看似简单的承诺书,承载着基层治理的深意。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行政命令,而是党员干部带头、全体村民自愿签署的文明公约。从不搭舞台、不扎彩门的简约婚礼,到丧事简办的新风尚,村民们在自愿承诺中实现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短短一年时间,全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蔚然成风,累计为村民节省各类开支67万余元。

一支“绣花针”挑起乡邻和睦的“大梁”

在枣园村,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看似琐碎,却关乎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为织密乡村治理网络,村支两委在5个村民小组成立5个村民自治理事会,推选25名理事会成员和28名中心户长,组成了一支“绣花针”调解队。

“理不过夜,气不出村”,是这支队伍的工作信条。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屋檐院落,用耐心和温情化解矛盾。2024年,村民王李两家因院墙滴水积怨日深,中心户长马金枝十数次登门恳谈,从情、理、法等多角度疏导,最终让两家重修睦邻之好。

乡村治理的难点在于琐碎,关键在于细致。这种“小事不出村”的治理模式,织密了乡村治理的网络,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有实效。2024年,“绣花针”调解队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余件,绣出了邻里和睦、乡风清朗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三把“小钥匙”合力打开陈规积弊的“大锁”

“这块地是我的,上面的猪圈不能拆。”“我的房子在后面,不能阻断我回家的路。”村民蒋良荣家曾因门前修路问题争论不休,甚至差点动手。面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僵局,村委会没有“一锤定音”,而是组织党员干部、中心户长、村民自治理事会成员组成“钥匙队”,分批次、分对象开展“滴水工程”。

“热心钥匙”耐心倾听,“明理钥匙”反复疏导,“信任钥匙”寻得折中方案——最终,蒋良荣主动拆除了猪圈,修通了门前的道路。“现在好了,大家出行方便了,我门口也闻不到猪屎臭了,皆大欢喜!”蒋良荣说。

枣园村党支部书记总结道:“基层治理中,每个村都会有几块‘硬骨头’,但大多是被固化的陈规旧念‘大锁’锁住,需要党员干部群众以‘滴水穿石’的功夫,层层递进、耐心开启。我们村用这三个‘土办法’实现了小事消化在院落,要事化解在村组,大事处理在村居的美好愿景。近33年来,我们村到乡镇的信访量保持在个位数,到县、市、省实现了零信访。”

擂鼓镇枣园村的三个“土方法”,不仅化解了全村698户2322名村民的心头之愁,更打开了基层善治的全新境界。从移风易俗一纸承诺书以心印心,如同郎中看病,用“偏方”精准医治“病症”;到一根绣花针以情传情,就如同绣花女绣花,用“绣花针”挑起矛盾化解小事不出村的“大梁”;再到用“多把钥匙”以韧克“锈”,陈见心结的分层突破“大锁”,直指治理的靶向精度与人性温度。看似简单,却蕴藏着化繁为简的大智慧。这些扎根泥土、接地气的“小方法”,没有“高大上”的顶层设计,不贪图“一网打尽”的效果,而专注于“精准施策”的精细化治理和务实举措,以其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和韧劲,夯实了基层治理的最后100米。(袁怀志)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