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1周年,7月1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清水循迹”暑期实践队在辅导员彭行带领下,深入水源区竹山县开展生态调研。此次实践中,学子们不仅触摸到国家战略的宏大脉络,更读懂了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科技力量与民生温度。
水利枢纽:坚守“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硬核担当
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霍河电站。这座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工水利枢纽,至今仍以巍峨的拦河大坝守护着水源安全。作为堵河流域首座水电站,其库容逾亿立方米的调节能力,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安全提供了基础保障。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现代信息化监管模式的应用情况。当清澈的水流经过发电机组时,水流声和机器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水利建设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图景,让“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承诺变得可触可感。
移步潘口水电站,“高峡出平湖”的壮阔景象震撼人心。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调配枢纽,这里的“智慧水利”让人眼前一亮:中控室巨幅电子屏上,百余组遍布库区的传感器实时传输渗透压力、偏移量等数据,通过计算机系统动态优化水位调控策略。“每一滴水都承载着使命”,技术人员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对水源保护的硬核支撑。
生态与发展:从“护水”到“兴水”的协同密码
在刘家山顶的茶艺中心,城关镇宣传委员、副镇长周丽的介绍,揭开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共生之道。依托南水北调工程,竹山打造“田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的农文旅融合新格局——茶艺中心、茶山驿站、茶园步道与水库、采摘园相映成趣,昔日乡村变身生态旅游打卡地。这背后,是南水北调带动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让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
走进竹山县污水处理厂,现代化设备有序运转。工程师详细讲解了A²/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全过程,中控室内,在线传感器实时采集COD、氨氮等关键指标,计算机系统精准监测水质。“不让一滴污水入堵河”的承诺,正通过科技手段落地生根,成为守护水源的坚实防线。
而在上庸镇胜寰集团自动化生产车间,优质水源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更显鲜活。企业负责人说:“生产用水取自圣水湖水源区,常年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尤其是硒含量丰富,为产品品质保驾护航。”生态优势与先进技术的融合,让绿色发展有了具体注脚。
民生温度:从“舍家”到“幸福”的家国情怀
实践中,最触动人心的是与搬迁移民的促膝长谈。作为霍河电站建设时期的移民代表,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为支持家乡水利建设举家搬迁的历程:从起初的不舍,到如今看着新家宽敞明亮、子女工作安稳,言语间满是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与对幸福生活的感恩。这些“舍家为国”的故事,让队员们读懂了南水北调工程背后,移民群体的赤诚与担当,也感受到国家战略的民生温度。
此外,座谈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依托南水北调生态优势推动商贸发展的举措:通过与“两山”地区对口协作,在保水护水、产业培育、文旅融合等领域深化联动,形成互惠共赢格局,这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愈发清晰。
此次“清水循迹”之行,中南大学子不仅见证了南水北调工程竹山篇章的宏大,更体悟到生态保护与发展协同共生的深层逻辑。“我们将以青年担当守护‘一泓清水’,让绿色发展的初心奔涌向前。”实践队队员的感言,正是此次实践最鲜活的注脚。(彭鑫 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