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明确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是县域发展的“硬核” 支撑,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语境下,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节点”,其科创能力直接决定着产业升级的“高度” 与乡村振兴的“深度”。湖北竹山,因堵河横贯全域而孕育独特资源禀赋,也因传统产业转型迫切性而面临“创新爬坡” 挑战。“堵河实验室” 的诞生,正是竹山县以科创破解发展瓶颈的生动实践,它扎根堵河流域的资源本底,打破县域创新“小、散、弱” 的固有困局,构建起“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生长于地方” 的科创生态体系,为县域科技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竹山样本”。
一、实验室定位:县域科创的“竹山坐标”
“堵河实验室”本质是通过“小切口”推动“大变革”,为县域科技创新提供可操作的路径范式。竹山县立足“堵河流域生态屏障”“秦巴山区特色产业基地” 的区位特征,以“解决实际问题、激活本地资源、推动产业升级” 为核心定位,打造“堵河实验室” 这一综合性科创平台。实验室紧扣竹山产业痛点与资源优势,下设7 个研究中心,形成“一核多元” 的科创布局,让科研精准对接县域发展需求。
(一)金属材料研究中心:卫浴产业从“制造” 向“智造”引擎。依托全国节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效分委会)、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武汉工程大学,聚焦卫浴产业集群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将表面技术、材料科学与现有工艺深度融合,开发高强度卫浴金属材料,攻克挤压成型、智能抛光、电镀替代等关键技术,配备自动化生产线、3D 打印设备等“利器”,推动传统水暖五金从“制造” 向“智造” 跨越。
(二)功能性粉体材料研究中心:从“跟跑” 到“领跑” 的技术突围。以秦巴钡盐公司为主体,联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围绕功能性粉体材料表面改性、锂电池隔膜用硫酸钡材料、副产硫化钠制备高纯白色纳米硫化锌、副产硫化钠提纯制备医药中间体原料、铅酸蓄电池阴极膨胀剂专用硫酸钡、高端汽车刹车片专用硫酸钡以及莎哈利本Micro,堺化学B—35 替代产品领域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在粉体材料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攻克“副产硫化钠制备颜料级硫化锌” 技术,打破德国企业全球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创新“低品位重晶石高效利用技术”,让“沉睡资源” 变成“经济活水”。
(三)低空技术研究中心:低空经济的“全链” 布局。抢抓低空经济风口,构建“研发、制造、运营、服务” 全产业链。建成鄂西北低空飞行器试验基地、科普基地,落地西北无人机检测认证试验区等14 个平台,吸引18 家企业签约合作,涵盖航校培训、无人机物流、航空研学等多元业态,让竹山成为秦巴山区低空经济“新地标”。
(四)新型电池材料研究中心:绿色循环的“电池密码” 。联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与本地新能源企业,聚焦锂离子、钠离子电池材料及废旧电池回收技术,构建“材料、电池、应用、回收” 闭环模式。宇锵新材料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50% 以上,产品打入雄韬股份、赣锋锂电等知名企业供应链,让“绿色制造” 成为竹山新能源产业的新“标签”。
(五)食用菌技术研究中心:菌菇里的“产业密码” 。由绿谷食用菌公司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所组建,深耕“菌种培育、技术改良、深加工” 链条。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发“菌菇酱类新产品”,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链产值增长40%;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科创示范基地,让“小菌菇” 成为“大产业”,使“小菌菇”释放出更大“蘑”力。
(六)绿松石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奇石里的“科技文章” 。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技术力量,破解绿松石“开采难、利用低、标准缺” 难题。从成矿机理研究到选矿工艺优化,再到检验检测,从等级标准制定到文化价值挖掘,推动绿松石产业从“粗放开采” 向“科技赋能” 转型,让“竹山绿松石” 成为兼具文化与科技附加值的靓丽“新名片”。
(七)富硒茶研究中心:一片叶子的“硒望之路” 。联合中国农科院茶业研究所等院校,解码竹山富硒茶的“健康基因”。检测显示绿茶硒含量达297.77µg/100g,超国家富硒标准3 倍以上。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开发醋茶淡饭、茶啤等延伸产品,“十星红•醋茶淡饭”红茶醋饮料应运而生,产品引爆十堰市场,更风行襄阳、珠海、温州等十余座城市。联合湖北工业大学及台湾高雄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开发的茶皂素洗手液、茶叶纤维袜子等深加工创新产品也已进入试生产阶段。让竹山“硒茶” 成为生态经济的“金钥匙”。
二、实践路径:县域科创生态的“构建密码”
(一)微创新“破题”:让科研扎根产业土壤。县域产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技术需求呈现“碎片化、实用性强” 特征,实验室推出“技术诊疗” 服务,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如,我县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郧巴黄牛品种改良,提纯扶壮,繁育保种,联合开展“郧巴黄牛基因标记”研究,真正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 直抵“养殖场”。
(二)人才池“造血”:破解“引不进、留不住” 困局。创新“双栖人才” 模式:“外引” 高校专家担任“技术导师”,通过定期驻点、远程指导解决短期难题;“内培” 本地“产业骨干”,通过“项目实战+ 理论培训” 打造“土专家”。金属材料研究中心仅通过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合作,就柔性引进30 余名专家,同时培育出20 余名本地技术骨干,让人才“活水” 持续滋养科技创新生态。
(三)政策链“护航”: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以实验室为支点,出台“科创十条” 政策包: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对孵化项目给予落地补贴;搭建“线上+ 线下” 展示平台,帮助企业对接上下游资源;将实验室成果纳入政府采购优先目录。政策与科研“同频共振”,让“纸上成果” 快速变成“车间产品”。
三、建设成效:从“量的沉淀” 到“质的蝶变”
(一)产业升级:从“跟跑” 到“领跑” 的跨越。卫浴产业通过智能技术改造,实现用水精准控制、能耗降低40%;粉体材料产业打破国际垄断,成为全球前三供应商;富硒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通过深加工,附加值提升3-5 倍。2024 年,实验室及7 个分中心推动竹山新增国家级科技小院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基地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2家、市级卫浴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转型。
(二)标准话语权:从“参与者” 到“制定者” 的跃升。金属材料研究中心牵头制定《卫浴五金产品送检工作指南》地方标准,《淋浴用花洒喷头》和《水嘴流量调节器》两项团体标准,建成省级卫浴五金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范围涵盖17类产品211项参数,检测参数覆盖率达91.82%。绿松石、富硒茶产业也同步建立分级标准,让“竹山标准” 成为行业标杆。
(三)创新效能:知识产权与人才队伍“双丰收” 。2024 年,实验室及分中心获58 项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10 项;通过“外引内培”,累计培育本地科研人才120 余人,柔性引进高校专家80 余人,县域科创“软实力” 显著增强。
(四)经济社会效益:“科创红利” 惠及城乡。功能性粉体材料技术年增利润2000 万元,食用菌产业链带动千余农户增收;绿色制造技术减少重金属排放,实现“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双赢。2024 年,实验室相关产业带动全县GDP 增速提升1.2个百分点,让科创成为城乡共富的“助推器”。
四、经验启示:县域科创的“竹山逻辑”
(一)协同创新:政产学研“攥指成拳” 。坚持“向院士借力、向高校借智、向平台借能”,探索构建“企业出题、政府选题、院校接题、专家解题”的政产学研联合创新路径,这种模式让政策资源、市场需求、科研力量形成合力。如功能性粉体材料研究中心,正是政府牵线、企业出资、中科院攻关的成果,印证了“协同” 是县域科创的“核心动能”。
(二)需求导向:让科研“靶向” 产业痛点。不追“高大上”,只解“真问题”。实验室始终聚焦竹山产业短板:卫浴产业的智能制造问题、绿松石资源高效利用难题、富硒茶的高附加值瓶颈…… 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的导向,让科研成果“接地气、能落地”。
(三)平台支撑:让创新要素“聚沙成塔” 。7 个研究中心既是科研平台,也是资源枢纽,集聚设备、人才、资金等要素,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 深度融合。如低空技术研究中心,通过14 个机构平台的联动,让竹山从“低空经济旁观者” 变成“参与者”。
(四)持续投入:政策与资金“双轮驱动” 。“科创十条”“揭榜挂帅”“政府采购优先” “财政金融协同服务科技创新”等政策,为实验室发展注入“强心剂”。政府年均投入超5000万元支持科研,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 的良性循环。
五、未来展望:打造县域科创“标杆品牌”
(一)拓展“朋友圈”:让创新资源“聚” 起来。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拓展在新能源、数字经济、AI赋能等领域的布局,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先进技术落地竹山。
(二)攻坚“卡脖子”:让核心技术“强” 起来。聚焦功能粉体材料、金属材料、新型电池、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力争三年内再突破5-8 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建强“人才库”:让科创队伍“壮” 起来。优化“双栖人才” 政策,建立高校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基金,力争五年内培育本地高级科研人才50 名以上,打造“留得住、用得上” 的人才梯队。
(四)擦亮“金名片”:让竹山科创“响” 起来。参与全国县域科创交流,推广“堵河实验室” 经验,力争2026年堵河实验室功能性粉体材料研究中心建成省级实验室,“十五五”期间建成国家级县域科创示范平台,让“竹山科创” 成为全国县域标杆。
从堵河畔的“小实验室” 到辐射全域的“科创生态圈”,“堵河实验室” 的探索证明:县域科技创新,不必贪大求全,但需精准发力;不必仰望星空,但要扎根土壤。未来,竹山将继续以实验室为支点,让科创之花绽放在堵河两岸,结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丰硕果实。(竹山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 王彩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