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柜台到田间地头,竹山农村商业银行长期从事后台数据监测的“金融人”的刘佳,实现从熟悉的银行柜台走向陌生的乡村田野的角色转变,成为上庸镇吉鱼村驻村第一书记的他,用两年时光交出了一份以金融活水润泽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初到竹山县上庸镇吉鱼村时,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移民新房与冷清的村道形成鲜明对比,这个经过电站移民和精准扶贫整体搬迁的新农村,房屋整齐、道路平整,但走在村里,迎面遇见的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村支书笑着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这些新房子一年到头住不满人。”那一刻,刘佳深刻意识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如何让美丽乡村留住人,才是真正的考题。
“及时雨”激活脆李产业
2022年,竹山农村商业银行把吉鱼村作为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当年捐赠15吨优质化肥进行精准帮扶。“脆李甜,心里苦”曾是吉鱼村果农们无奈的叹息,作为村里精心培育的支柱产业,脆李承载着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厚望,然而,现实的困境却如藤蔓般缠绕:资金短缺让果树“吃不饱”。2023年,刘佳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看到果农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导致树势弱、挂果少,技术匮乏让管理“跟不上”,品质参差不齐,销路不畅导致果子“卖不好”——好果子卖不出好价钱。群众的焦灼与失落使得他下定决心,找来6名果树种植专家和农技人员,通过晚上讲病虫害防治,白天在果林手把手地教学修剪技巧,让上百名果农在家门口学到了技术;同时,在脆李成熟后,他主动联系上数十家县内外水果销售摊点进行定点销售,并且利用自己朋友圈发布吉鱼脆李信息,通过抖音进行带货销售。
如今,脆李长势喜人,色泽更亮、甜度更高。在科学管理下,当年脆李亩均产量提升30%,村民们尝到了丰收的甜头。看着沉甸甸的脆李压弯枝头,他和乡亲们脸上绽放着比熟透的李子还要甜的笑容时,他明白了,乡村振兴,产业和技术先行,产业帮扶不仅是促进产量的增长、收入的提升,更是群众对产业发展信心的强力提振。
整村授信“贷”动乡村振兴
捐赠物资只能解燃眉之急,如何进一步激发村民的内生动能来实现乡村振兴?通过走访,刘佳了解到,吉鱼村在产业发展上不缺项目和人才,村民缺的是产品的销路和对收益的信心,更担心的是收入能否覆盖本金和利息支出。为了鼓励村民发展生产,他将专业的金融服务精准导入乡村发展的血脉之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合农商行上庸支行将“整村授信”惠农基础工程在吉鱼村扎实落地。同时他和县农商行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陈敏、汤修军与支行客户经理组成联合工作专班,深入每一户农家,详细了解家庭情况、产业规模、信用状况和资金需求,为每一家农户定制合身的信贷产品,精准地将“十星惠农贷”“脱贫人口信用贷”“创业贴息贷”这些低息、免息的信贷产品推荐给村民,鼓励村民用活用足相关政策来发展生产。在拿到“无息”“低息”的信贷资金后,村民的顾虑逐渐解除。
近两年,竹山农商行向吉鱼村发放各类贷款2000余万元,厨艺好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懂养殖的村民也因地制宜地养起牛、羊、鸡、蜜蜂等养殖业,经过规模化的经营,又有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加持,这些天然绿色产品很容易就打开了销路,村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约15%的速度递增。刘佳和队员们把农商行的柜台“延伸”到村头巷尾,将专业的金融服务转化为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发展资本,“整村授信”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光明工程”温暖归途
初到村里,党员活动、村民议事只能在村委会前的场院进行,晴天还好,一碰到雨天就得延期再延期。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刘佳及时“回娘家”向农商行汇报落实情况,果断决定投入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将村里闲置的一间房屋改造成100平方米的多功能会议室。如今,这里既是村民议事协商场所,还是农业技术培训课堂,更是议事协商的“聚心堂”和农业技术培训的“充电站”。老党员张大爷摸着崭新的桌椅感慨:“共产党的阵地,就是咱老百姓的主心骨!”
堵河将该村分为河东、河西两大片区,河西片区受堵河所隔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天黑不出门”曾是村民无奈的习惯。乡亲们对“光明”的期盼,刘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再次向“娘家”农商行汇报了村民的迫切需求。行党委秉承“服务城乡、回馈社会”的理念,迅速响应,将“点亮乡村”工程纳入年度帮扶计划,经过科学规划和选址,短短一个月,一批高效节能的太阳能路灯很快采购和安装到位。他和村干部、村民们一起见证了这些“光明使者”在河西落地生根的过程,在他看来,这一盏盏灯照亮了串门聊天的老人稳健的步伐,照亮了晚归务工者疲惫却安心的脸庞;这一盏盏灯,不仅是安全灯,更是民心灯、幸福灯。
“送水队”解民之急
去年7月,吉鱼村出现了罕见的连续高温干旱天气,持续的高温无雨让水源地陆续干涸,乡亲们反复拧着水龙头就是放不出一滴水,焦虑如同无形的石头压在驻村工作队每个人的心头。“水等不来,我们送下去!”他带着队员们和村干部一起全员上阵,组成一支特殊的“抗旱送水队”。先用肩挑背扛的原始方式给独居老人、病残家庭的送去生活用水,然后用自己的车辆拉着水箱、水桶送水上门,一直到一起下河抽水、在密林里找水源,打下一口口应急水井,这一“送”,迎来了村民的信赖,更成为村民的“好亲戚”。
当一挑水倒进王大爷的水缸里,他咧开嘴露出仅剩的几颗牙,那笑容比水花更清亮。然而,干旱还在持续,缺水面越来越大,仅靠我们几人挨户送水越来越力不从心,他再次向农商行党委汇报该村目前的旱情,行党委立即为吉鱼村捐建了生活用水补充水源等设施设备,通过从堵河抽水的方式长久地解决了该村旱季缺水问题,看着农户家中干涸许久的水龙头重新来水的那一刻,喜欢编顺口溜的老张笑呵呵地说:“原先吃水怕天干,如今你把心放宽。”
晴天要抗旱防火,雨季要防洪查险,农忙时要抢种抢收,农闲时要宣讲安全预防,这是乡村振兴工作队最真实的写照。两年来,刘佳和工作队员一起携手带领吉鱼村实现常住人口回流、产业多元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当驻村第一书记的任期即将结束时的他回望这片土地,回望这七百多个日夜,他感慨万千地说:“从柜台到田埂,金融服务‘三农’的真谛,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乡亲们眼中的希望”。他认为,农商行培育了他服务“三农”的专业素养;第一书记的职责赋予他扎根泥土的深厚力量,是这双重身份,共同支撑着他完成从“金融柜员”到“田间地头服务员”的蜕变。(许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