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为深化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提升“爱心妈妈”结对帮扶质效,今年以来,县妇联创新举措,组织家庭教育专家团队深入乡镇,面向800余名“爱心妈妈”开展《从心出发,爱心妈妈的科学育儿法与自我关怀》专题培训。此次行动以“科学育儿+心理赋能”为核心,通过专业指导与情感支持相结合,助力爱心妈妈成为困境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和“守护者”,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儿童关爱工作探索新路径。
聚焦需求:一场“及时雨”式的精准赋能
“留守儿童敏感自卑怎么办?”“如何与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建立信任?”在双台乡培训现场,爱心妈妈们纷纷抛出实际问题。据县妇联调研显示,全县现有困境儿童1300余名,其中留守儿童占比超70%。尽管“爱心妈妈”结对帮扶覆盖率达100%,但部分爱心妈妈志愿者因缺乏科学育儿知识,面临沟通难、引导难等挑战。
“关爱儿童不能仅凭热情,更要讲方法、有智慧。”竹山县妇联主席高琴介绍,此次培训聚焦“心理关怀”“科学沟通”“自我保护”三大痛点,邀请县妇联一级主任科员、*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社工师、绘画心理分析师杜青云等组成讲师团,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形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技能。
在“共情训练”环节,专家通过角色扮演还原留守儿童常见心理场景。“当孩子说‘我不想读书’时,批评只会加重逆反。”讲师陈艾红示范如何用“倾听—共情—引导”三步法打开孩子心扉,“要先说‘阿姨知道你很难过’,而非‘你必须好好学习’。”爱心妈妈郭正芳感慨:“原来一句话换个说法,效果天差地别!”
科学引领:从“生活照料”到“心灵培育”的升级
“困境儿童需要的不仅是物质帮助,更是情感支持和价值观引领。”培训中,专家团队强调“建设型关爱”理念,系统讲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青春期疏导技巧等内容。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学业焦虑,心理咨询师杜青云分享“积极归因法”:“与其说‘你数学怎么又不及格’,不如说‘这次比上次多对了两道题,我们一起看看错题’。”这种“优势视角”让参训者耳目一新。培训还引入“正向激励”实践,指导爱心妈妈通过“成长记录卡”“微心愿兑现”等方式增强儿童自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专门设置“自我关怀”模块。“帮扶者首先要心理健康。”讲师通过压力测试、冥想练习教授情绪管理技巧,提醒爱心妈妈“避免过度卷入”“建立支持网络”。乡镇妇联同步推出“爱心妈妈互助小组”,定期开展心理沙龙,形成可持续的关爱生态。
成效初显:爱与专业的“双向奔赴”
“现在孩子会主动和我分享秘密了!”楼台乡参训妈妈刘莉玲分享变化。她结对的小雨(化名)父母离异后跟随奶奶生活,此前总是沉默寡言。刘莉玲运用培训中学到的“非暴力沟通”技巧,以绘画为媒介逐步建立信任,半年后小雨成绩提升显著,更加阳光自信。
据统计,培训后爱心妈妈的家访有效率提升45%,儿童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提高至92%。县妇联还联动教育、民政等部门,打造“1名爱心妈妈+1名教师+1名社工”的“1+1+1”服务模式,已为200余名特困儿童提供个性化帮扶方案。(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