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近期,在溢水镇的田间地头、进山路口和村头巷尾,一支由村民、党员、中心户长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活跃起来。他们用“乡音”传“新声”,以“土办法”解“老难题”,通过走村入户宣传、卡口温情劝导、创新民俗活动等方式,推动文明祭祀理念在乡土大地落地生根,为青山绿水增添一抹“志愿红”。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多的特点,志愿者们用借助村头大喇叭循环播放,还邀请村中长者担任“文明祭祀代言人”,在服务卡口摆起“茶话摊”,用一杯热茶、几把瓜子打开话匣子。“以前觉得烧纸是祖辈规矩,听志愿者算完‘山火账’‘环保账’,咱也得改改老习惯了!”村民贾大爷边说边在承诺书上按下红手印。
在通往滚子坡墓地的山道上,由本地村民组成的志愿者小队轮班值守。他们熟悉每一条山间小径,能叫出大多数祭扫乡亲的名字,劝解时总带着几分“自家人”的亲切:“三叔,您家祖坟边的松树林可是您年轻时种的,一把火烧了多心疼!”卡口处,志愿者们搬来长凳供老人歇脚,备好茶水,还推出“清明帮办”服务—为腿脚不便的村民代献挂纸、清理坟头杂草。环卫三轮车改装成的“文明祭祀巡逻车”穿梭在乡间,车载喇叭播放着方言版防火提醒。
为破解“禁令易下、心结难开”的困境,志愿者们巧妙嫁接传统民俗:开办“群众会”鼓励晚辈用口述史的方式传承家风。鼓励护林员用方言新编的文明祭祀顺口溜,通过短视频平台传遍在外务工的乡亲。“咱不搞‘一刀切’,而是给老传统找个新出路。”该镇工作人员介绍。(郭杨培 肖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