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促发展 创新驱动逐浪高

2025-01-12 20:44   竹山县科技和经信局   明 康

今日竹山网消息 岁月如梭,奔涌着发展的磅礴之力;时光为笔,书写着奋进的壮丽篇章。2024年,竹山县科技和经信局坚决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要求,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一路奔跑、一路闯关、一路突破,跑出了加速度,干出了新成绩。

每年预算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工作,并建立年增长机制;

在全市县级率先开展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根据实际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研发补助;

出台《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十条措施》《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竹山县财政金融协同服务科技创新政策措施13条》;

堵河实验室以及金属材料研究中心、功能性新粉体材料研究中心、绿松石研发中心等5个分中心先后揭牌;

“锂电池极耳与集流体T型焊接实现机理及质量控制”申报省级联合创新基金项目;

新增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9家;

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05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12家、科创新物种企业达到10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望达到44家。

这一组组数据,这一系列科技创新组合拳,无不折射出竹山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和魄力。

厚植政策沃土,构建科技发展“新体系”。县委、县政府定期研究科技创新工作,《湖北省科技进步条例》贯彻落实、湖北省创新型县创建、“堵河实验室”建设、科技创新“十条”出台等被纳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主要议题。分管县领导对科技创新工作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办。县人大、县政协通过专题调研、集中座谈等形式,推动科技强县政策的落实。定期召开企业家早茶会,组织开展法院院长接访企业家、企业家约见检察长、警企恳谈会等活动,面对面倾听企业心声,协调解决企业诉求。2024年出台《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十条措施》《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十条》等政策文件,高标准召开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表彰奖励。预算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创新实施“揭榜挂帅”“链主制”“后补助制”等科技项目实施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工作,“十四五”以来全县财政科技总投入总额达到3.2亿元。

加大财政支撑,注入科技创新“新动能”。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引导激励作用,激发企业投入潜能,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持续增长。让企业能“轻装上阵”搞研发离不开服务质效的提升。着眼助企降本增效,充分激发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工作、科技创新券、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叠加效应,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减免额2341.64万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额207.44万元,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出台《竹山县财政金融协同服务科技创新政策措施》13条,积极开发“科担贷”“科创贷”“人才贷”等金融产品,帮助企业争取科技贷、知识产权贷3150万元。为秦巴新材料公司争取科技创新贷款6000余万元。落实企业科技创新奖补资金1800余万元,实施县本级科技计划项目19个资金300余万元。在全市县级率先开展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按专家核定揭榜投资总额的10%给予研发补助,揭榜项目具有重大技术突破、对产业发展有支撑作用、预期经济效益显著的,可根据实际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研发补助。

做好留用育引,激活人才保障“新引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出台《竹山县招才引智十条措施》《竹山县“事业编企业用”引进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安排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新筹集人才公寓房源154套9240㎡;简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公寓申请程序和工作流程,实现当天提交申请、次日拎包入住。兑现19名硕士研究生补贴57万元,为40名优秀科技人才代表发放慰问金4.5万元。联合开展科技创新能力培训,全县近50家企业、50名工作者先后到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培训。2024年通过“揭榜挂帅”争取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省内院校省级三区科技人才14名、省级“博士服务团”成员2名,省级科技特派员6名、市级科技特派员23名,服务我县特色产业发展。1人入选“楚天英才计划。创新型企业家项目”名单。积极选派县级科技特派员,通过征集、推荐、审查,150名科技工作者被选派为县级科技特派员,15名县级科技特派员获得表彰。“三区”科技人才和省、市、县科技特派员围绕我县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积极开展茶园管护、食用菌种植、油菜种植、生猪养殖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技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全年累计开展现场服务180余场次,实地指导130余次,解决技术难题50多个,推广新品种20余个。

营造浓厚氛围,打造为民富民“新环境”。全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以科技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和科技“三下乡”等活动为契机,举办各类科技培训16期1800人次。开展“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进企业”等科普宣传活动50余场次,进入17个乡镇、254个村社、12家协会和企业,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余份,制作科普展板120余幅,制作横幅标语17条。建立科普教育基地4个,科普示范基地6个,省级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3个,组织开展科普讲座、科学体验、观看科普展示等系列活动。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农村、企业、合作社,开展科技知识专题讲座、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农业科技书籍赠送等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交流服务、创新生态环境等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出支持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聚焦以创新型县城为核心,构建全域创新“新体系”。围绕“科技支撑生态文明”主题,积极推进省级创新型县建设。2024年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级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湖北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湖北省全域公交县”,圣水湖湿地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竹房城镇带有机食品饮料产业集群、竹山绿松石特色产业集群被纳入省级重点产业集群,竹山县卫浴轻工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湖北省重点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湖北省高新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竹山县先后被授予“湖北省科技创新工作进位先进县”“县域经济进位显著单位”“湖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聚焦平台建设要点,打造自主创新“新架构”。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科技创新平台。紧盯主导产业稳链、补链、强链、延链、控链、固链,积极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院校合作,坚持以“用”为导向,建设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堵河实验室”。全县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7家、省级科技孵化器2家、省级星创天地3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以上企校联合创新中心20家、市级“双创”战略团队2个、域外研发创新中心6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

聚焦科创链条环节,建立平台支撑“新生态”。按照“地网筑基、天网链接、双向融合、政策赋能”工作思路,积极融入湖北省科创供应链平台,推进科创需求和资源高效对接。积极对接省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引导145家企业通过平台发布技术、人才、金融和场景需求和资源供给情况,借助平台匹配和推荐系统,45家企业实现资源精准对接。秦巴钡盐“颜料级硫化锌产业化技术及装备研发”、绿谷食用菌公司的“香菇多糖技术研发与应用、食用菌饮品技术开发与应用”、湖北弘昌泰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多功能合成高分子水性粘结剂研发”等技术需求先后得到武汉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武汉轻工大学等高校的青睐,并开展意向合作。

加强科技合作,开创联动共享“新格局”。围绕“产业链”布局“院所链”。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坚持“向院士借力、向高校借智、向平台借能”,探索构建“企业出题、院校选题、政府助题”的政产学研联合创新路径。先后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组织开展科技交流合作对接50余次,引导80家企业与2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30余份,校企互访300余人次,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四年实现倍增。

强化主体培育,蓄足创新驱动“新活力”。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新物种企业”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计划,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认定一批、成长一批”的良好态势,推进全县高企数量和质量双提升,营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花开遍地”、科技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湿地生态。建立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50家、规模工业企业后备库5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企业7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库9家、上市后备企业4家。培育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8家,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湖北省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2025年,竹山县将锚定“两山实践创新发展先行区”目标定位和湖北省创新县建设目标,聚焦全县“56513”产业布局,全面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聚力壮大科技企业,引育集聚高层次人才,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王彩稳、胡霞)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