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镇地处竹山县西部,下辖1个社区、16个村,全镇共有9342户31121人,现有脱贫户3302户10015人,监测户132户382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擂鼓镇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建设“数字乡村先行区乡村振兴示范镇”为蓝图,坚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镇域环境持续保持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先后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省级文明乡镇、湖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一、主要做法
1.坚守脱贫底线,深化攻坚成效。建立定期走访制度,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户户走到”,组织专班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进行普查普访,及时消除风险隐患,“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进一步提升巩固。每年10月份组织专班携明白卡入户进行收入测算、政策讲解,真正做到收入算足、算准、算对、算满,群众认可,确保脱贫户年人均收入逐年增长。各村通过组织群众召开小组会、院子会等方式,宣传巩固脱贫成果的相关政策,同时组织专班入户模拟访谈,群众对巩固脱贫成果工作的知晓率、认可度进一步提高,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夯实政策落实,确保政策不变。坚持学用结合,通过党委中心组、支部主题党日、工作例会等途径及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会议、文件精神,结合镇情实际,制定《擂鼓镇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为工作推进提供强力的组织保障。坚持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各镇直单位部门优势,实现信息共享,建立风险预警台账,精准快速识别返贫致贫风险。
3.实抓政策落实,盯牢因户施策。教育资助精准落实,擂鼓镇坚持严格按照控辍保学工作要求,扎实开展适龄儿童控辍保学入户摸排,确保全镇无适龄儿童辍学情况。加大教育帮扶政策宣传,精准组织春、秋季“雨露计划”对象摸排,对脱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落实教育资助,组织引导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雨露计划职业教育,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健康帮扶持续跟进。严格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确保镇内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基本医疗参保率100%、家庭医生签约率100%。镇村干部通过入户走访、发放宣传折页、微信交流群等方式向群众普及住院报销比例、慢病办理、“一站式”结算、先诊疗后付费等医疗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群众政策应享尽享,健康帮扶政策落实落地。住房安全全面保障,坚持常态化开展住房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做好住房安全鉴定台账,及时处理因灾导致唯一住房受损的突发状况,确保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不断完善饮水安全设施管护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规范化建立管护台账及相关档案,定期组织人员对各村饮水点进行清理、维修,确保水质安全,对干旱、冰冻等灾害影响造成的短暂性缺水,采取送水上门等方式保障群众饮水,确保不出现因极度缺水导致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受重大影响的问题。兜底保障兜牢兜实。擂鼓镇坚持常态化做好特殊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对因病因灾导致丧失劳动力、两不愁三保障受到严重影响的困难群众,依照程序及时采取临时救助、纳入低保等措施帮扶,做到了应兜尽兜。
4.强化制度落实,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健全防返贫监测体制机制。擂鼓镇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户户走到、每半年开展一次防返贫监测大排查活动,对每名监测对象及脱贫户均明确了帮扶干部进行包保,对监测户根据户情制定了帮扶政策,不断提高群众对巩固脱贫成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产业帮扶全面覆盖。坚持“一主四特”产业格局,不断做强茶叶产业,做优食用菌产业,做全蜜蜂产业,做好特色产业,实现除政策兜底户外脱贫户产业全覆盖。三是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通过实施“点对点、一站式”输送,实现镇内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劳动力能够及时入职、稳定务工增收。协助镇内工业企业、市场主体、就业帮扶车间等招聘脱贫人口就近务工,利用“春风行动”、县人社招聘等,组织脱贫劳动力在县内或外出务工,确保每年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中有增。
二、成效
1.探索乡村组织建设科学化路径,建强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擂鼓镇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定期举办专题培训,聚焦干部能力作风提升,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干部作风、能力全面巩固。认真落实全市推动能力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十堰篇章大会部署,今年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学习班15场次、青年干部成长大讲堂17场次,实现干部政治素养和能力作风全面提升,推动能力作风建设走深走实。组织全镇党员干部逐章逐节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镇主要领导、各村党支部书记讲授专题党课30余场次,观看廉政微视频及警示教育片等6场次、开展现场警示教育1次,对照《条例》认真开展检视整改,筑牢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廉洁从政意识,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
2.探索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化路径,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擂鼓镇立足本地实际,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优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本土特色品牌,农特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擂鼓镇现有管护茶园1.2万亩、中药材1280亩、种植烟叶1500亩、食用菌40万棒,新建油茶基地3000亩,完成董家沟村旱改水项目100亩,生猪、梅花鹿、中华小蜜蜂、水产养殖等产业蓬勃发展,农特产业稳步提升。蜜蜂产业率先实行“全链条入户服务”,形成以万亩茶叶为主,特色烟叶、特色菌菇、特色林果、品牌蜂蜜为辅的综合农业体系,实现了产业整体提升。依托烟墩梓党员政治生活馆、烈士纪念墓、航空科普馆,枣园蜜蜂科普馆,西河科普研学基地等旅游资源,打造擂鼓“乡郊游”特色旅游循环线路。举办“茶缘中外·飞云留香”茶旅活动、插秧节等系列活动10余场次,接待各类游客、研学群体2.5万余人次,带动群众增收50余万元,西河村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被十堰市教育局纳入“十堰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三产融合成为全县标杆。
3.探索乡村环境整治系统化路径,擦亮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擂鼓镇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三清、三绿、三改”,打造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擂鼓镇按照“村村有特色、处处是景点”的要求,全面实施村庄综合环境整治、生态环境“7+1”专项治理、厕所革命,近三年来,全镇卫生厕所7342户,累计改建无害化厕所6670户,完成集镇区域内污水主管网累计建设22961米,雨污分流接户管网建设28371米,安装预制检查井820座,接入污水管网916户、3480人,集镇区域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分散式微动力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污水主管网建设34194米,接户管网建设55889米,安装污水处理设备7座。坚持每周开展“洁净竹山 村庄清洁日”行动,常态化对主干道、河道沟渠、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150余次,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推进擂县路及S317省道沿线村“十堆十乱”专项整治,开展植树栽花、美化亮化行动,累计栽植各类花卉树木13万余棵,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集镇面貌明显提升,“五无”乡镇创建成效显著。
4.探索乡村文化繁荣正向化路径,打造乡村振兴的精神高地。乡村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擂鼓镇以移风易俗为引领,制定村规民约,建强“清廉村居”文化阵地,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管理作用,实现了党风清廉、政风清朗、村风清淳、民风清和。实施文化队伍专业工程,组建了镇村文化骨干队伍,发展了文化志愿者400余名;实施文化阵地升级工程,配备图书1.8万余本,17个村数字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实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组织开展人才培训、政策理论宣传、道德讲堂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0余场,受益群众2.5万余人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乡绅、“绿领”等人才队伍作用,让党建文化成为乡村主流文化,引领整个乡风民风向上向好。充分挖掘各村好人好事典型事例,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做好正面宣传,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讲好擂鼓故事,展示擂鼓形象。
5.探索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夯实乡村振兴的稳固基石。增强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深入推进“党建+微网格”治理格局,深化农村自治实践,由党员担任网格员、平安义警,负责网格内矛盾排查处置、移风易俗宣传等工作,将17个村(社区)划分为88个网格,以村(社区)为单位构建“1+1+X+N”网格管理体系,安装“微视频”智能视频监控2695户,推动重点人员落网格。将社区矫正人员、信访重点人员等6类重点人员和投资失败、精神失常等12类“六失三低三少人员”全部落到网格,建立人员底册,落实包保责任,定期走访,全力帮扶。在金岭村、西河村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村级平台试点建设,严格落实镇村主要领导“接访、约访、下访、回访”等制度,实现问题、矛盾、纠纷排查发现调处“三个一”,切实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
三、展望
1.深化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发展现代化农业。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绿色、智能化发展。同时,完善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和销售渠道,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实现持续增收。
2.加强生态保护,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将继续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将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推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推动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3.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我们将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通过引入智慧乡村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与精准度。同时,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和村规民约的落实,构建文明和谐的新型乡村社会。
4.推动文化振兴,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在文化振兴方面,我们将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通过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增加文体活动的种类和频次,增强村民的文化获得感和认同感,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擂鼓镇: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