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7月13日电(记者王俊禄)锚定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等共性难题,率先设立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构建小法人银行“伙伴式”金融服务……多年来,作为我国“小微金改试验田”的浙江台州通过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格局和组织体系,在普惠金融领域开展深度探索,努力打响当地小微金融特色品牌。
扎根实体:金融活水“滴灌”民营经济“百花园”
时值盛夏,走进位于台州市温岭市大溪镇的爱科赛智能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在新厂址施工现场、传感器生产车间、技术研发中心,各处都是一派繁忙景象。
不久前,在温岭农行特色科技贷款支持下,这家科创企业拿到2000万元的贷款,迅速投入研发项目。企业负责人李峰平表示,目前正在冲刺阶段,一旦研发成功并投入量产,将有助于破解泵与电机产业传感器的技术短板。
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活跃着91.44万家经营主体,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的99.6%以上。2015年12月,国务院确定台州市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当地以深化小微金融服务创新为主线,持续优化金融保障,提升营商环境。其中,以地方小法人银行为主力军的金融机构组织,探寻出一套“专注实体、深耕小微、精准供给、稳健运行”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
“在台州,银企之间相伴相生、唇齿相依,形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融汇银通(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邓姗表示。据介绍,台州辖内设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400余家,22家地方法人银行不断创新微贷技术,形成“小法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两小”金融模式。
8年多来,金融活水“滴灌”实体经济“百花园”,不断取得新进展。数据显示,从2015年末至2023年末,台州小微贷款户数由24万户增加到59.85万户;全市信用和保证贷款占比由40%增加到59.73%;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从1.58%下降到0.46%。
注重普惠:从“追着太阳种瓜”到“追着瓜农送贷”
在台州市黄岩区北洋镇,有一批适应季节变化、“追着太阳种西瓜”的外出瓜农。受天气、种植技术、农资成本等多因素影响,外出瓜农对资金需求较大。然而,由于异地种植等因素,外出瓜农等群体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为了给瓜农送去来自家乡的金融支持,浙江泰隆商业银行黄岩北洋支行早在年初就梳理并建立了清单。3月4日,该机构4人小组从台州出发,开启“追瓜”模式。一辆车、43天时间、总里程近13000公里,先后前往福建、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将优质金融服务送到客户的田间地头。
今年已经是泰隆银行黄岩北洋支行“万里送贷”的第7个年头,足迹遍布多个省份,累计授信贷款金额6.8亿元。
这是台州金融业发力普惠金融的一个缩影。小微企业量大面广,信息不透明,如何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台州率先设立了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汇集91万多家经营主体、4.77亿条信用信息,极大降低了贷前调查成本。同时,台州深度开发数据资源,开设“融资通”等线上融资系统,促成融资对接2700多亿元。该平台作为全国首批地方征信平台,纳入长三角征信链试点,实现数据上链,被全国多地借鉴。
办理一笔新增贷款最快只需要30分钟,续贷操作仅3分钟——得益于信息共享平台的赋能,台州银行建立起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批量授信“信贷工厂”,实现PAD终端移动办贷,搭建“生意圈”“生活圈”免费线上平台,以金融数字化赋能小微金融服务的精准化。
导向鲜明:让绿色、科技、品牌增值溢价
以主要污染指标排污权为抵押物,台州临海市一家建筑工程企业获批250万元“排污权抵押贷”;三门县一家橡胶制品企业获100万元“绿贷保”,解了燃眉之急,也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近年来,台州相关金融机构不断深化产品创新,推出“排污权抵押贷”“绿电贷”“绿贷保”等一系列特色信贷产品。
锚定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共同富裕、品牌提升等导向,近年来,台州积极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数字金融赋能初创期科技企业等试点,开发普惠绿色金融场景“微绿达”、面向科创型企业的“科融通”等微创新,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三门“衣”起“巾”彩工作坊,从创始人到工人,几乎都是40岁左右的妇女。当下,冲锋衣市场火热,返乡创业的工作坊负责人孙利荣信心十足。但电商有其行业特性,需要厂家垫资生产现货,工作坊资金压力很大。通过当地一家银行推出的“创业助跑计划——巾帼共创项目”,孙利荣很快得到了贷款支持,解决了资金缺口,员工们的岗位也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