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青年名中医张发——根根小银针 指尖写传奇

2024-06-13 17:14   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明 康

(文/图记者 纪枫波)他双眼微闭,三根手指搭在患者手腕上,中间手指不时轻轻弹动。几分钟后,他眉头舒展,语调轻缓而坚定:“耳鸣,背痛,胃部反酸,体内有湿热。”

患者未开口,张发已洞悉一切。把完脉,张发拿出银针,在患者手足挑选了几处穴位,缓缓扎入,很快,患者多年的疼痛得以舒缓……这是5月29日上午9点,十堰市人民医院传统中医针灸科里发生的一幕。

张发今年36岁,是十堰市人民医院最年轻的科室负责人。每天找他扎针的患者“门庭若市”,从内科疑难病症,到各种肿瘤疾病、肾病、生殖系统疾病、肠胃疾病,被治愈或改善的例子不胜枚举。

实习医生一“针”成名

张发出生于竹溪县向坝乡一个中医世家。在药香中长大的张发,每天放学最开心的事就是跟着父亲学把脉、抓中药,逐渐成长为“张氏72绝针”第三代传人。

2010年,从中医学院毕业的张发来到市人民医院实习。当时,医院收治了一名70多岁的严重呃逆(打嗝)患者。据患者自述,他在其他医院通过多种常规疗法治疗,并未见效。

大家正为治疗方案惆怅时,在一旁观察许久的张发拉了拉科室主任衣角:“能否让我试试?”

科室主任听罢,有些不敢相信,略带质疑地问:“你能行?”

当时张发22岁,刚到医院,在硕士博士如云的三甲医院,无论资历还是学历,的确有些差距。

张发不气馁:“我用针灸,风险可控……”

科室主任考虑再三,决定让张发试试。张发拿出银针,在患者身上只扎了三针,老人的呃逆马上缓解,这让在场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连连称奇。

更神奇的不止于此。入职第一年,张发曾一“针”成名。

家住十堰城区朝阳路的李华(化名)年过七旬,因脑出血导致偏瘫多年,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每天要吃20多粒药,平时只能拄拐出行。

接到其家人求助后,张发和同事来到李华家楼下,现场治疗。

听说有医生为李华治疗,现场一下围满了人。

“偏瘫这么多年,还能治?”很多围观者质疑。张发不紧不慢,开始针灸。9针后,李华感觉到一股热流充满双腿,他尝试丢掉拐杖,慢慢走了起来。

“真是神了!”围观群众惊呼。

“失眠、头晕、头痛、痛经、乳腺增生、乳腺癌、甲状腺癌等病症都可以找市人民医院张发医生看,别看他年轻,扎针堪称一绝……”一传十、十传百,慕名而来的患者与日俱增。

“所谓神奇,多是因为不了解。”张发说,中医讲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重中庸之道,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扶正祛邪。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度、情志有衡”,方能健康常伴。

银针妙手享誉四方

张发,别名张灵龟。许多上门求诊的患者,都会被张发的别名所吸引。

张发介绍,灵龟一词来源于他家的祖传绝技“灵龟八法”,也正是目前他行针灸所融汇的中医理念,又称为“八法神针”。因此“灵龟”二字既是招牌,又是传承。

“我在为患者把脉时,会请对方先不要说话,等我把完脉说出患者有何病症,再请对方验证我说的是否准确。”凭借精湛的把脉功夫和针灸技艺,张发的名气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

55岁的李先生现居住于北京。两年前,他患高血压引发丘脑出血,左上肢、下肢瘫痪。两年来,他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均收效甚微,渐渐失去了治疗信心。得知张发有过治愈偏瘫患者的先例,两个月前,在家人护送下,他专程从北京赶到十堰。

经过把脉,张发诊断李先生气虚血瘀、经脉不通,为其开具补气活血的中药汤剂,再通过全经针刺法疏通全身经脉。7次针灸治疗后,李先生竟然可以缓慢独立行走。

经过20多天的治疗,李先生的情况越来越好。近日,复诊完毕的李先生,眼含热泪欲行跪谢礼,被张发急忙搀住。

来自深圳的曲女士今年55岁,21岁时她患上神经性头痛。据她描述,发作时每一根脑神经就像被“充了气”,连听声音都会引发剧痛,后来还出现反酸水、干呕等应激反应,甚至患上焦虑症。几十年来,在多家医院都没有治“断根”。

去年12月,她慕名来到市人民医院传统中医针灸科。张发经过把脉及面诊断定,曲女士属于肝淤郁滞,经络不通。施针一次后,曲女士的头痛症状立刻得到缓解。

一周后她的前额还存在胀痛情况,又接受了一次针灸。

又过了三天,曲女士表示还有一点点轻微的痛感,第三次针灸过后,她的痛感消失。此后,曲女士返回深圳,至今头痛再没复发。

“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体系指引下,我们会系统性地拟定针灸+药物调理的系统性治疗思路,化瘀通脉、辨病施治,这正是神奇疗效的原理所在,也是中医传承千年的独特魅力。”张发表示。

张发擅长运用针灸、中药、点穴等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他坐诊时,常常门庭若市。去年11月1日,由张发领衔的市人民医院传统中医针灸科正式开科。患者凌晨4点开始排队,张发团队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0点。为了方便病人,目前,张发每天限诊120人。

凭借小小的银针和一颗仁心,张发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针尖上的纤毫艺术。

勤学苦练终成大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超技能非一日之功。35岁成为市人民医院传统中医针灸科创始人、十大医疗技术能手的张发,能有这样的成就,绝非偶然。

“以前,农村条件艰苦,农民生病都是找中医,看着服几把草药、扎几下银针就能治好病,感觉很神奇。”9岁起,张发开始跟随祖父学习中医中药知识。入门的第一步,便是背诵《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

当时的书籍是竖排繁体,张发看不懂,便每天跟着爷爷背诵一小段,几年间居然背完全部中医入门经典。

除了熟读熟背中医学经典,他还学习了种植、辨别、采集、炮制药材。张发家有一个药园,种植各类药材数十种,可以补充野生药材的不足。向坝乡山大林深,是中药材天然宝库,儿童时期的张发大部分时间在药园和山野里度过。至今,张发仍保持着进山采药的习惯。

此外,张发还要练习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梅花桩等功法。

“练习的时候不能吃饭,连一口水都不能喝。”练功是中医一种传统疗法,可强身健体。传统中医常常需要搬运病人,力气小了可不行。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张发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后来他进入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习,对传统中医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

“中医人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张发说,中医一定要师承,师傅一定是手把手相传,很多中医从业者照本宣科,以为只要将《临床常用中药手册》往口袋里一放,就可按方拿药照抄无误,其实是错误的。

为了弄清医理和药理,了解中药煎煮细节方法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张发常常以身试药。“有时治疗疑难杂症必须要使用剧毒药物,但现代临床基本无人敢用,为了保证安全性,我经常自己先尝药。中医治病是利用中药的药性,升降沉浮,四气五味,性味归经,不能用化学成分去解释它。每天早晨,我还要去公园、绿地练习功法,聚力蓄气。”张发说。

“中医药学犹如浩瀚大海,我只是海中一小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发扬老一辈中医人悬壶济世的品德,为守护百姓健康贡献力量。”在采访的最后,张发表示,他将永远扎根临床一线,身体力行传播中医文化。

张发全神贯注为患儿施针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