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宜昌市委宣传部出品,湖北卫视制作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龙舟》,将于2024年6月10日登陆湖北卫视晚间黄金档,为广大观众送上一道端午盛宴。
《龙舟》从端午节习俗切入,分为《千古归途》《万物繁花》《心灵造像》《盛装凡尘》《与子同行》和《岁月晨光》六集,每集三十分钟。该片以龙舟这个世界符号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方式,向全球传递底蕴深厚的中国智慧。
纪录片《龙舟》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进行链接,用“五个首次呈现”探讨在文化的多样性中龙舟背后的东方哲学智慧,传达全人类的共通价值,展示龙舟这个载体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首次从基因考古视野探究“三皇五帝”神话等中华民族的上古起源和根脉;首次呈现《楚辞》中描述的世界上最后一片野生红花玉兰的真容;首次展现台湾地区与湖北秭归一脉同源的屈氏后裔端午祭祀活动;首次披露诞生于中国的世界上第一张体育邮票——龙舟竞渡;首次以文献证实中国龙舟竞渡在国外的流播。龙舟不仅是一面旗帜,更是凝聚了东方数千年智慧的象征。它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讲述着千年不变的故事,坚守人类共同的信念。
全新视角观察,多彩的龙舟。
龙舟,不只是竞赛运动和民俗活动的简单组合,它积淀着民族文化融合流变的痕迹,蕴藏着中国独有的科学思维和哲学智慧。第四集《盛世凡尘》中,在提到古人为什么以粽子作为端午的食物时,就从现代食物科技的角度分析粽子的主要食材糯米,有趣地讲述了糯米中含有的“支链淀粉”,在做熟后会一直保持柔软的性状,不会像大米一样变硬,口感绵软香甜且不易变质。于是糯米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取代了原来的黍米,做成粽子一直流传至今。创作团队从新鲜视角和具象表达出发,对“端午、龙舟、屈原三位一体”的多棱镜般的观照,让龙舟文化折射出更为多姿多彩的光谱奇观。
历史照进现实,传承的龙舟。
《龙舟》的创作致力于深入挖掘现实内容,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找到龙舟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生动展示龙舟在不同历史时空坐标下的奇观存在。第五集《与子同行》中讲到贵州下稿仰村的传承故事,年轻人们在端午这天,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都必须回到村里,参加一年一度的集体龙舟赛,多年来这一习俗从未有人打破。对于同样流行于广东、福建多地的这项民俗,《龙舟》的切入没有停留在民俗学,而是探讨在龙舟这项运动中,个体和集体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又蕴含着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展示在当今环境下,年轻人们如何在激流争渡中抛开浮躁和迷惘,逃离焦虑和沮丧,在奋力挥浆间领悟个体生命和集体同频共振的精神动力。
传达共同价值,世界的龙舟。
龙舟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龙舟》正是以龙舟为媒,用拼博、平等、包容的共享性语态传达着人类共通的故事和情感,展示一个世界范围的“龙舟宇宙”。片中首次以文献证实了中国龙舟竞渡在国外的流播,日本最早的百科全书《和名类聚抄》,清晰记录了唐朝洛阳龙舟竞渡的盛况;首次披露世界上第一张体育邮票——龙舟竞赛图邮票诞生于中国,而这枚邮票是在1895年由西班牙人绵嘉义根据端午节福建闽江赛龙舟的场景绘制设计而成的。一条龙舟,不仅穿越千年,也穿越了这个星球。这条激流奋进的龙船在与世界不同文明的对话中,以旺盛的生命力使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
匠心精良制作,闪光的龙舟。
历时两年多精心打磨,《龙舟》主创团队外拍行程跨越五大洲,奔赴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土耳其、埃及、日本、墨西哥等十二个国家实地拍摄,累计查阅约500万字的文献和资料,采访国内外近三十位各行业顶尖专家,涵盖考古、体育、民俗、历史等多个领域。
主创团队运用新媒体技术加持,视觉化解析龙舟所蕴含的绝美文化符号,形成“异源合流”的有效传播效果。先导片《端午•龙舟》以“东方式”审美,打造出文化意象多重空间,该片于2023年端午节首发后,国内网络播放量超过4.5亿,海外网络覆盖率超2000万。为呈现最优质的画面,团队借助前沿技术,“将龙舟置身于广博的大历史空间”,利用AI技术、3D扫描等技术,架构起历史与当代的视知觉联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内涵。
责任编辑 骆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