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优质大叶茶资源 提升竹山茶产业效益——关于竹山县大叶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3-12-16 10:16   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王锐

编者按:大叶茶打开了竹山大宗茶叶外销的市场空间,“有利可图”调动了茶叶主产乡镇村组、茶农、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乃至社会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大叶茶加工效益到底有多高?潜力有多大?有没有发展前景?在具体运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竹山茶产业到底该如何发展?

为掌握一线生产真实情况,促进茶业茶叶高质量发展,县委宣传部、县农业农村局、茶办于2023年8月中旬组织调研组深入主产乡镇、茶叶企业、合作组织开展“竹山县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题采访调研活动,形成此报告。


“大叶茶”,是竹山县相对于芽茶、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比较细嫩的茶叶,对比较粗老茶叶的一种称呼,泛指带有一张或多张较大叶片的茶叶,主要是茶叶嫩梢,可夹有部分较粗老的叶片和茶树枝梗。

在竹山县,有“春茶香、夏(伏)茶涩,秋茶好喝难得摘”之说。所以,过去竹山茶农一直以采摘春茶为主、秋茶为辅,夏茶则很少有人采摘。另外,由于细嫩芽茶的鲜叶价格较高,加工成的名优茶销售价格也明显较高且销路更好,所以不仅茶农乐于采摘芽茶,企业也乐于收购、加工和销售芽茶,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则采摘与加工相对较少,大叶茶更是很少采摘利用。多年来,竹山县绝大多数茶农、茶企一直沿用此生产模式,春季芽茶收入一般要占到全年茶叶总收入的七到八成,其他茶叶收入仅占全年收入的二到三成。大量的夏秋大叶茶资源,则在茶树修剪时丢弃于茶行间,很少被利用。

抓好夏秋大叶茶资源开发利用,是提升茶产业效益的有效措施,竹山县茶界人士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圣水等企业也曾积极为此探索和努力,但均浅尝辄止,加工数量不大,成效不太显著,未能形成规模。但在今年,得胜、竹坪、楼台等乡镇的大叶茶加工呈现出“火热”态势。

一、开发利用大叶茶,效益可观

大叶茶加工,必须有良好效益支撑,才能行稳致远,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

调查发现,大叶茶加工销售与传统名优茶有很大区别,后者以“质”取胜,而前者必须“量大”。大叶茶加工一旦机器设备开动,日鲜叶需求量一般都在万斤以上,大型车间日鲜叶需求量更是高达数万斤。如果没有足够的鲜叶,大叶茶加工成本就会急剧提高。往年,几家企业由于原料供应不上,机器开开停停,加工数量不大,运行成本过高,产能受到限制,最终难以坚持。所以大叶茶加工效益高低,关键取决于生产的规模与加工数量,而鲜叶能否得到及时充足供应,又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今年得胜、竹坪、楼台几个乡镇大叶茶加工“红火起来”,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帮助企业较好地解决了鲜叶原料供应问题。以得胜镇为例,该镇是竹山县茶叶面积最大的乡镇,全镇茶园面积达3万余亩,镇内有星梦、竺山红两家茶叶规模加工企业。其中星梦以加工红茶为主,产品已进入俄罗斯市场,外销份额逐步扩大;竺山红以生产绿茶为主,利用夏秋大叶茶精制的眉茶远销到贵州等地。过去两家企业拿到订单后,除在得胜当地收购原料外,还设法在周边乡镇四处收购,不仅成本较高,同时夏季温度高时,鲜叶保鲜运输也比较困难。为解决制约大叶茶加工这一最大“堵点”,得胜镇一方面组织镇村党员干部到湖北恩施、宜昌等大叶茶开发利用较为成熟地区观摩学习,深入企业车间、茶农和基地了解大叶茶采收技术、加工工艺,以及市场信息和经济效益,进而开拓视野、破除思想束缚;一方面将抓“党建”与抓“产业发展”相结合,组织镇、村、企业党员干部成立“产业联盟”,组建了茶叶管护、鲜叶交易合作社,党员干部带头深入田间开展示范,同时帮助群众算好采摘大叶茶的效益账,帮助企业组织好鲜叶收购。通过齐抓共管,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高峰期鲜叶很快由“供不应求”变为短时间的“供过于求”,镇村又加强组织协调,各村采取分片采收、按需交售的办法,保证有序供应企业加工所需原料。竹坪、楼台两乡镇,也是在政府的帮助下,企业较好地解决了鲜叶供应问题,才使大叶茶加工呈现出繁忙、火热态势。

目前,竹山的大叶茶主要加工成红茶、黑毛茶、片茶、香茶、胚茶、眉茶等,多为初级产品,批量销往外地后,再进行精加工变为成品。据加工企业反映,由于竹山茶叶原料品质较好,加工的大叶茶很受下游企业欢迎,市场需求量大。只要有充足稳定的原料,企业能够实现满负荷生产,并控制好质量与成本,就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收益。由于加工的产品不同,每斤干茶的利润不同,一般每斤干茶毛利在1元左右。虽看似利薄,但量大后效益仍然可观。企业有赚头,才有现金购买茶农采收的鲜叶。今年仅竺山红一家企业,收购鲜叶支付的现金就达300多万元。

茶园的管护水平不同、鲜叶采收的要求和质量不同,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单价差异较大。据调查,目前进入盛产期的茶园,每亩鲜叶产量在500斤~1000斤,收购价格按照鲜叶等级不同,一般每斤在1元~5元,每采收一轮鲜叶,亩收入在500元~1000元。管理好的茶园,每采收一轮鲜叶收入可达千元以上。夏季肥水条件好的丰产茶园,特别是生长整齐一致的高效无性系茶园,每20天左右可采收一轮,每轮可采800斤~1000斤,一般可采3轮~4轮,随后停采转入秋茶生产,或蓄养树势以备来年春茶生产。因此在不影响春、秋名优茶生产情况下,农户采摘大叶茶每亩可增收3000元~4000元,水肥条件差一点的旱地成龄茶园,或者只采1轮~2轮的丰产茶园,亩增收也可达到1000元~2000元,这就使茶园全年鲜叶收入显著提高。有的茶园由于位置偏远,采茶请工难、工价高,如果将茶园改造后不采芽茶,全年只用机械采摘大叶茶,年收入也可达到5000元以上,高的甚至达到6000元~8000元。

农户采摘大叶茶,有条件的使用机采,一般每天收入可达300元~500元,茶园管护较好、技术操作熟练的每天收入甚至能达到千元以上。家住得胜镇圣水村边家沟的圣水公司制茶师傅陈波,12亩成龄茶园仅用采茶机采收了一轮,10天一共收入12000多元。茶农手工采茶,每天收入也可达到200元~300元。由于采摘大叶茶效益较好,一些茶农尝到甜头后热情很高,带动其他茶农纷纷加入采茶队伍,一些服务组织也积极开展机械代剪、代采业务,在满足企业加工同时,也促进了茶园管护、增加了茶农收入。

二、大叶茶加工,前景广阔

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面积迅速扩大,产量稳步提升,茶叶市场明显呈现出“供大于求”趋势,全球茶叶市场也呈现出“饱和”态势。在此形势下,需要以“量”取胜的大叶茶,在竹山县生产加工潜力到底有多大?市场前景到底咋样?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数据显示,目前竹山全县茶叶面积近30万亩,其中已投产的成龄茶园面积在20万亩以上。每亩大叶茶产量即使按照较为保守的250公斤计算,年产量也在5000万公斤以上,这是一笔非常庞大的资源。如果一斤鲜叶按照现在的收购价1元计算,目前大叶茶若全部采收,其直接经济价值在1亿元以上。如果已投产的成龄茶园每亩大叶茶平均产量达到1000斤,则其直接经济价值应在2亿元以上。

据县茶办调查统计,目前竹山全县共有215家茶企,其中具备大叶茶生产能力的有22家,年大叶茶鲜叶加工能力约1100万公斤,仅占保守计算鲜叶总产量的22%,今年实际加工大叶茶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得胜、竹坪、楼台三个乡镇,实际加工利用大叶茶鲜叶约600万公斤,仅占保守计算鲜叶总产量的12%,大部分加工企业因种种原因尚未“动起来”,大量的大叶茶鲜叶资源尚未采收利用。因此,竹山的大叶茶加工,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楼台乡梦轩庭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开朝介绍,他今年做了几个大叶茶样品送到外地鉴定,反馈结果令人满意,普遍认为竹山县茶叶品质优良,不少厂家表示可以大量订货。这与竹山县地处秦巴山腹地,生态环境良好,适宜茶树生长,养分积累充分,病虫发生较少,农药施用少、残留低等诸多因素有关,虽然现在市场上茶叶总体供过于求,但竹山的优质大叶茶目前尚不愁销路。竺山红的胡总也表示,该公司利用大叶茶加工的眉茶,在贵州等地销路很好,只要不“杀鸡取卵”,过度采摘,坚持“采养结合”,同时抓好茶园科学管护与绿色防控,保证产品的质量,竹山大叶茶加工的前景应该很好。星梦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将其拳头产品“红茶”成功打入俄罗斯市场,订单从最初的40吨扩大到今年的300吨,同时公司开发生产的红茶醋也逐步得到市场认可,销售量逐渐扩大。该公司总经理林航认为,竹山县利用大叶茶无论是生产红茶、绿茶,还是搞深加工,开发茶饮料,市场前景都应该很好,关键是原料要跟上,质量要保证,成本要控制,产品才有竞争能力,市场才能越做越大,路子才能越闯越宽。

三、制约大叶茶开发潜力和效益的几个关键问题

客观地看,竹山全县的大叶茶加工潜力和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是丰产茶园比重偏低,且大多不适合机采。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建设与发展,目前竹山县茶园已遍布全县几乎所有适宜种茶地区。但由于山地建设茶园多数立地条件差,且投入水平低、管护不到位,加之过去建园多为茶籽点播,良种普及率低,茶树生长不太一致,导致多年来丰产茶园面积与比重一直偏低。全县丰产茶园面积仅占总面积的约三分之一,且很多茶园坡度大、行走不便,茶树整齐度差,树冠不平整,不太适合机采。因此,发展大叶茶,首先要对茶园进行改造提升。

二是采摘效率偏低,机采尚需要进一步普及。实践证明,机采大叶茶不仅切实可行,而且效率较高,所采茶叶的质量也更稳定。与手工采茶相比,使用手持小型采茶机,采茶效率要提高3倍~5倍;如果使用背负式单人采茶机,或使用更大的双人采茶机,则效率明显更高,但对茶园的要求也更高。目前采摘大叶茶,一方面受茶园限制,有的只适合手采或小型机械采摘,一方面很多茶农尚无采茶机械。目前虽成立有专业化的机采服务队伍,但目前服务能力还非常有限,因此全县机采面积还很有限。要降低采茶成本,提高采茶效率,保证鲜叶的数量和质量,就必须大面积推广机采,提高机采普及率。

三是园间道路过少过窄,鲜叶运输困难。为避免与粮争地,茶园绝大多数建在位置比较偏远的山上,有的甚至建在坡度较大的山地。与传统的名优茶不同,大叶茶亩产鲜叶数量少则四五百斤,多则千斤以上。另外,要开发利用大叶茶,还须及时补充茶树养分消耗,必然加大施肥量。在此情况下,继续依靠人力肩挑背驮运输物资和鲜叶,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成本较高。目前不少茶园就是因为道路过少过窄,运输不便,限制了采摘大叶茶鲜叶产量。

四是企业间合作不够,加工产能难以充分发挥。近年来竹山县通过实施“茶叶加工能力提升工程”,在全县新建、改造了一批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工车间,全县茶叶加工能力与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其中已添置大叶茶加工设备、具备大叶茶生产能力的企业并不少,但由于企业间没能相互合作、抱团发展,目前实际加工的只有星梦、竺山红、梦轩庭、楚茗源、友花等少数几家企业,其他茶叶企业仍然“一季捞全年”,导致车间闲置、资源浪费。

五是社会化服务组织较少,服务能力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随着全县茶叶面积的扩大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目前越来越多的茶园出现单纯依靠承包农户管护与采摘力不从心,管护与采摘不及时、不到位现象,影响茶园的产出效益,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从机械修剪、开沟施肥、病虫防治到机械采摘、鲜叶购销等一系列专业化的便捷、高效服务,帮助农户解决好一家一户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情。目前竹山县虽有几家服务组织,但数量太少、实力还弱,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民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服务需求。

六是茶园缺乏统一管理,鲜叶质量不够稳定。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虽大,但缺乏严格、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管理措施五花八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树体状况各不相同,机采难度相对较大,采收的大叶茶鲜叶质量差异较大,给后续加工和质量控制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农药施用上,有的茶园严格按照有机茶标准不施化学农药,采取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控技术,有的茶园则盲目施用化学农药,不同的鲜叶如果混在一起加工,极易导致农残超标,影响产品出口外销。同时,鲜叶质量不一致,还直接影响到加工产品的质量,给企业间合作也带来较大困难。

四、促进竹山大叶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大叶茶加工为抓好竹山茶资源利用,提升竹山茶产业效益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同时也打破了竹山县传统的茶叶生产经营模式,进而给竹山茶产业发展目标、方向与措施带来深刻影响。未来竹山茶产业应该如何发展?成为新形势下政府与企业都需要思考的一道崭新课题。

首先,需要调整发展思路。未来的竹山茶产业发展,要由过去采摘利用近乎单一的春季细嫩名优茶,调整为以名优茶为主、大叶茶为辅。早春高端名优茶是竹山的优势,传统的优势不能丢,但要将名优茶加工与大叶茶利用统筹考虑,在抓好名优茶加工基础上开发利用大叶茶。

其次,要培植、新建一批高标准茶园。要尽快制定与完善适合竹山实情的,且操作性强、农民易接受的茶园建设与管理标准。对现有茶园中立地条件好,茶苗生长整齐一致、产量潜力较大的茶园,要坚持按照标准化进行管理,通过加强施肥、修剪、病虫草害防治等措施,将其尽快培植成适宜机采的标准化丰产茶园。与此同时,改造一批低老茶园,争取新建一批高标准无性系茶园,以替代传统的点播有性茶园,逐步提高良种高效茶园比重,进而快速提高单位面积茶叶产量、品质与效益。

其三,对现有茶园要进行分类管理。按照“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对靠近人口居住地,有充足闲散劳力,管理水平较高,采茶工易请且价格适中的山地茶园,可坚持以人工采摘春秋芽茶或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细嫩茶,加工高端名优茶为主,夏秋季可结合轻修剪,在不影响芽茶采摘基础上采收1轮~2轮大叶茶;对建设在当家田地,水肥充足、生长旺盛、管理较好的高标准无性系茶园,可通过加强夏季茶园肥水管理,多采收1轮~2轮大叶茶,提高大叶茶产量;对地理位置偏远,周边人口较少,日常管理难度较大,春茶采摘期间请工难、工价高的茶园,则可改为采收大叶茶为主、芽茶为辅,甚至只采大叶茶,同时将茶园开沟施肥、病虫防治、鲜叶采收等专业性较强、劳动强度较大、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环节,尽量发包给服务组织去完成,茶农只做好日常看管工作。合理分工,既能解决茶园管理与茶叶采收缺乏劳力问题,又能使茶园管护采收到位,提高比较效益。总之,茶园管理与采摘不能“一刀切”,只有尊重茶农意愿,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灵活地选择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才容易被茶农接受,实现各方效益最大化。

其四,要进一步完善茶园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针对目前大部分茶园道路过少、过窄,不便运输肥料和鲜叶等物资,不利于大叶茶生产等问题,要对原有茶园道路系统进行提升完善,因地制宜加密、拓宽道路,确保运输车辆和各种机械进得去、转得开、出得来;坡度过大、修建道路不易的茶园,要大力推广、普及适合山地的小型轨道运输车,降低转运成本;基础较好的连片茶园,要逐步实施全程机械化改造,完善茶园配套设施,使其适宜机耕、机采、机防等,以此推动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专业化、机械化高效服务,提高茶园管护与茶叶采摘的机械化水平,进而实现节本增效。

其五,要着力加强茶企间分工合作。县茶叶协会应发挥好牵头作用,加强茶企间交流、沟通,引导企业树立“团结协作、各展所长,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理念,同时组织有实力、有渠道的企业共同赴外考察市场、争取订单、拓展销路,然后在部门支持下,根据市场需求制定茶园管护、原料收购、产品加工及包装运输标准,依靠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将其逐步落实到位。现有茶企要依据自身优势与特长合理分工,有外销基础与条件的大型茶企,重点做好大叶茶的精深加工和对外销售;分散在全县各地的中小型茶企或加工车间,要积极配合大型茶企,按照标准和要求将鲜叶加工成初级产品供大型茶企精制,通过“大小结合、群体发力”,使闲置的产能得到释放,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减少鲜叶运输距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鲜叶利用率和产业整体效益。

其六,要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要把培植、壮大涉茶领域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解决当前茶园面积大,农村劳力少,整体管理水平与机械化程度不高的重要措施,在增强服务组织实力,提升服务能力与效率同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对位置偏远、集中连片、面积较大,依靠农户难以及时管护采摘的茶园,可采取“全托管”或“半托管”方式,将茶园所有或部分管理环节委托给服务组织去完成;对农户自己有能力管护的茶园,也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由服务组织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机耕、机采、机防等技术服务。尤其是大叶茶机采,农户聘请服务组织不仅省心方便,而且可以显著提高采收效率与质量,实现轻松增收目标,服务组织可因此获得劳务报酬,茶农则农户与服务组织完全能够实现“双赢”,所以推广潜力很大。

其七,要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为茶企营造良好环境。大叶茶生产,企业加工有订单、有效益,自身能生存、能发展,才能持续收购茶农手中的鲜叶,才能及时支付给农民鲜叶款,农民才能因此增加收入,如果企业倒了,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真正树立起“支持企业发展就是支持产业发展”理念,不仅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扶持政策,更要真正深入企业,与企业“心连心”,时时为企业着想,帮助企业解决一些依靠其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大叶茶加工上,如何统一茶园管理和鲜叶质量,如何帮助企业解决短期资金不足问题,如何塑造产品形象、开拓外部市场,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如果做好了这些,竹山县的大叶茶加工产能和效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调研组成员:高兴恕 王兴民 熊飞 张永毅 执笔:熊飞

文字统筹:袁平安 张华魁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