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初冬时节,走进竹山县柳林乡白河鸬鹚沟易迁安置点,一幅幅美丽的新时代乡村“兴”图景跃然眼前:宽敞的乡村公路沿着堵河蜿蜒而下,与沿岸挺拔的杨柳相映成趣;农家院落三五位老人正悠闲地晒着冬日的暖阳;花园里,孩子们欢快玩耍、嬉笑不断……随着“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完成,竹山柳林乡486户1486名贫困群众告别了“穷窝窝”,迎来了新生活。
“搬不动山就搬人,把村民搬出穷山窝后,还要给他们搬来幸福新生活!”在柳林这片充满开拓精神的热土上,愚公精神代代传承、经久不衰。柳林乡党委书记舒处山及乡里一班人就是这样一群秦巴山里“新愚公”。他们靠着脚踏实地的韧劲和敢想敢干的冲劲持续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广大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出好日子、“迁”出幸福来。2023年12月,舒处山荣获湖北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做好“枝叶关情”文章,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
柳林乡迁出群众31户127人,本地易地安置群众455户1359人,搬迁安置规模居全县之首,群众后扶保障服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面对搬迁后扶的诸多问题,舒处山没有退缩,他团结带领全乡400余名乡村干部,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聚,以滴水穿石、燕子垒窝的韧劲,不断提升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水平,让幸福的日子浸润在搬迁群众的心田上。
2023年10月23日是民主村向家坝安置点农户搬迁入住满3年的日子。为了尽快将“大礼包”送到搬迁户的手中,舒处山的“微信步数”明显比以往多了,那是因为他不是在入户,就是在入户的路上,走田埂、踩泥泞,进农家、奔外地,小路上、炕头边,搬迁户在哪里,舒处山带领乡里干部就在哪里。他与时间赛跑,抓住分分秒秒,说遍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在关心搬迁群众的路上,他们初心不变,信念不移。
从将信将疑到坚信不疑,从冷言冷语到热情相待,从避而不见到盛情相邀……随着一次次入户走访,随着一个个礼包的落地,舒处山用真挚的情怀叩开了了群众的心扉,用为民、惠民的行动打消了群众的顾虑。“树挪死,人挪活,搬迁创造美好生活。”舒处山通过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通俗生动地为搬迁户描绘新的美好愿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舒处山通过讲政策、讲背景、讲形势,深入浅出地让搬迁户意识到:融入安置点开启新生活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民生所盼!
12月,正值初冬,在柳林乡民主村黄家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举行的乡村振兴群众感恩会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高涨的热情、溢满幸福的笑脸驱散了冬日料峭的寒意。易迁点有居民16户,随着后扶工作成效渐显,居民的困难和诉求都能以最快速度得到解决,16户搬迁群众拧成一股绳、聚成一条心,团结温暖,处处皆风景,安置房也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幸福港湾。这里的点滴变化,都印在柳林乡党委书记舒处山的心里。“从易迁集中安置点建设到基础设施的完善,我都参与了。”起初不少贫困户难离故土不愿意搬家,现在大家安居乐业笑呵呵,让舒处山深感自己和同事们的辛苦付出“非常值得”。
做好基层治理文章,让搬迁群众“过得舒心”
冬日的公祖村,阳光普照,暖意融融。在柳林乡公祖村“共同缔造”群众意见征集会上,舒处山与村民围坐在一起,畅谈安置点基层治理美好愿景。“希望能够为附近的乡村公路加装护栏,将老旧墙体改建为文化长廊,清清爽爽地看了才舒服。”舒处山听着村民的发言,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群众诉求。“感谢老乡们为我们‘补课’,这些宝贵的意见建议千金不换!”舒处山笑着拍了拍笔记本,“今天你们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接下来,咱们就琢磨琢磨怎么用共同缔造的方法把它变为现实。”夕阳下,农家小院传出一阵响亮的掌声。
为确保搬迁群众真正融入安置点,舒处山以“党建引领强治理,共同缔造促振兴”为抓手,真招实招硬招“频出”,群众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节节攀升”。他将党建引领和“五共”理念融入安置点治理,着力打造一支敢管、会管、能管的治理队伍,创新探索出一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综合治理模式,有效利用村干部、党员中心户、网格员、志愿者,实现安置点网格化综合管理全覆盖,架筑起党群“连心桥”,提升支部服务群众的能力。截至目前,妥善化解处理搬迁群众纠纷30余起,代办事项110余件。
为了扎实做好后续帮扶,让搬迁群众实现从“安居”“乐业”到“幸福”的美好转变,舒处山聚焦机制建设,实现工作推进有保障。全乡5个易迁项目、20个集中安置点均由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包联,做到重要问题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对所有集中安置点逐个分类建立监测帮扶、产业就业、资金管理等台账,做到后续扶持各项工作心中有数、安排有序;及时整改上报日常发现的设施配套、居民融入等问题,并逐一检查、销号;对工作滞后的村组提醒、督办、通报,确保安置点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基础。
做好“产业发展”文章,让搬迁群众“充满信心”
搬离大山,只是第一步,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搬迁群众留得下、能致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针对搬迁群众最关注的产业发展问题,舒处山因地制宜,用好用活三种模式,即产业+培训、产业+就业、产业+旅游模式,推动安置点产业发展多点开花。一是探索“产业+培训”模式。摸清安置区劳动力底数,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分类开展劳动培训、定向定岗培训、急需紧缺职业专项培训、以工代训等,确保至少掌握一项就业技能。截至今年12月底,全乡累计培训种植养殖能手450人、工业技术类120人。二是深化“产业+就业”模式。结合安置区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人口聚集的人力优势,帮扶载体吸纳一批,探索“企业+车间+搬迁群众”模式,吸纳350名搬迁群众就业,年人均增收1.5万元;促进就业承载一批,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参与“春风行动”等专项招聘,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发展产业带动一批,持续发展专业合作社,确保搬迁群众基本入社,有效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重点对象扶持一批,针对年龄偏大等弱劳动力搬迁群众,统筹设置村级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268个。
去年10月,柳林乡万亩烟田如同金色海洋,棵棵秆壮叶大,齐刷刷、金灿灿、溢香流金。在柳林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公祖龙潭片区,烟农们不误农时,纷纷穿梭在田垄间劳作,采收烟叶、装车,运往现代化电烤房烘烤,信心十足地靠着“金叶子”实现稳定增收。
“我家世世代代生活在后湾深山老林里,以前住的是破破烂烂的土坯房,一到冬天下雪封山,吃喝都成了问题。多亏了乡领导让咱搬到了黄家湾安置点,这单元楼住着别提多敞亮了。”黄家湾的易地搬迁户、种烟大户杨元生兴奋地说道。搬迁之后,杨元生父子俩多次参加乡里组织的技能培训,通过发展烤烟产业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回顾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点点滴滴,有汗水也有快乐。作为一名党员,重任在肩,使命如磐,我将持续扛牢历史重任,瞄准目标靶心,一鼓作气,顽强拼搏,让搬迁群众从“泥窝”搬到“金窝”,既要有好房子,还要有富日子。”舒处山坚定地说。(徐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