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中沟村,变了!

2023-10-24 16:44   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陈芳
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嵌在绿水青山上的库区村










作者:王世枭鉴


  在湖北竹山的霍河库区深处,有一个嵌在绿水青山上的库区村,名叫中沟村。中沟村“三山夹两沟,五组串珠联”,驱车前往要在山水间兜兜转转,不得不历经满眼春光与鸟语花香。

道路千转回 忽见文峰塔
  中沟村位于文峰乡境内,而文峰乡因中沟村曹家庄上的文峰塔而得名。文峰塔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迄今有两百多年,塔身已布满岁月的伤痕,周遭的枞树却欣欣向荣,呈现出勃勃生机。
  颓败的文峰塔现高约18米,力挺残躯,直指云霄,象征着山区人民为了美好生活奋力拼搏的向上精神。文峰塔为八角锥状砖瓦结构的实心塔,除了矗立的敦实的石头,看不见什么人文景致,倒是它的传说一直为人们口口相传、津津乐道。

  关于文峰塔有两种传说。一说在清嘉庆十年,竹山有七名秀才中了皇榜。外地人不服气,串通联名告发七名举人作弊,朝廷取缔了七名秀才的名分。为证清白,秀才们合力修建了这座七层高塔,昭示自己在正文风的基础上仍要攀登学问的高峰,故名“文峰塔”。另一说古时历届县令夫人有失贞节,嘉庆十年的时任县令请风水先生在城东建塔镇邪,因建塔是为正文雅之风,故名“文风塔”。
绿水青山处 炊烟掩新家
  中沟村距离县城只有十几公里,依山傍水,路程曲折回环,交通十分不便,以前全村有六成以上的农户为贫困人口。可如今,已然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从前的中沟村,炊烟散落在山野各处,不仅出行难,生活也极不方便。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118户贫困户易地搬迁,新建了5个安置点。安置点的房屋鳞次栉比、整洁美观、宽敞亮丽,乡亲们不用再隔山相望、隔水相唤,而是朝夕相处、鸡犬相闻。

  谈起“扶贫”和“振兴”,住在大中沟的杨伯伯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我在村里住了几十年,这些年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你看我家的院子,还有通户的村道......”在中沟村的乡村公路上走一走,家家户户门前屋后满是芳香的绿植,庄稼地旁的小路逶迤,时不时有农夫农妇走来,绽放出朴实甜美的笑容。
当好“守井人” 共事话桑麻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肩负着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而中沟村是典型的库区村,绿色低碳是村子建设发展的红线和底色。
  中沟村实行农户整治、公岗管护的方式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在全村范围内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还在最大搬迁安置点建了集中污水处理站,分散农户进行厕改,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统一转运。中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尚勇是位90后,说起乡村治理经验,他自豪满满:“自从推广了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父老乡亲和以前大不一样,打牌的少了,闹事的少了,门前屋后乱堆乱放的少了,较以往相比,真的是大不一样……”
  中沟村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也在发掘金山银山。全村大力种植茶叶、木耳、羊肚菌、中药材。目前,已有竹山县尚品茶叶、富之源食用菌、海清中药材等5个专业合作社和1个扶贫车间,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嵌在绿水青山上的中沟村,如同那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正朝着乡村振兴的奋斗方向前进。这是我眼里最美的乡村,不仅因为她的山清水秀和美丽传说,更因为她昂扬的斗志和坚毅的品格。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王世枭鉴,中共党员,退役军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现供职于竹山县文峰乡政府。 多篇文章发表于 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和中国新诗》等媒体。

朗读者:

  杜登艳,竹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