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随着城关镇城市社区不断增多,新建住宅小区越来越多,在管理过程中,社区对小区情况不了解、居民与社区干部不相识、居民归属感较低等问题成为了基层治理路上的“拦路虎”。城关镇深入贯彻上级关于强化党建引领、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的工作安排部署,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探索建立“结亲、走亲、帮亲”“三亲”工作法,听民意访民情、解民忧,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进一步夯实了基层治理。
“结亲”让民生台账更加清晰
城关镇着力改变“户情只有工作时间长了才明白,底数只有老社区干部才清楚”的状况,改变“坐等群众上门”的观念,组织全体社区干部开展主动“结亲”活动,建立“结亲”台账。
调整“结亲网格”。强化社区党组织引领,不断优化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依托社区网格体系,形成“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党组织架构,实现区域内全覆盖、无空白,为开展“结亲”工作捋清框架思路。
优化“结亲标准”。在以往的工作开展中,往往出现“脸熟、见过、叫不上名字”等尴尬的党群关系,这种现象冲淡了干群关系。为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尴尬局面,研究制定了“三认三告”结亲标准,即认年龄、认经历、认家境,告来意、告身份、告服务,干群双方在彼此交流沟通、互换信息中,详细了解每家每户的家庭人口、年龄、身体情况、工作生活经历等信息,也把社区干部自己的基本情况交代清楚,让群众更加了解社区干部,从而拉近干群距离。
明确“结亲路径”。按照社区网格划分“结亲路径”,由专职网格员带队,新任职的两委干部、下沉党员干部、楼栋长全程参与,重点关注困难党员、低收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家庭,采取进家门、留电话、聊家常、发放“连心卡”等方式,与网格居民家庭逐一“结亲”。厘清“结亲路径”的同时,为后续以楼栋为单位建立户情台账也提供了思路遵循,进一步规范居民信息管理,真正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走亲”让便民服务更加精准
城关镇根据“结亲台账”分类建立“民情地图”,关心关注重点人群日常生活、交通出行、医疗保障等方面需求,通过实地走访、线上线下听取居民反馈的方式不断拓宽需求征集渠道,及时全面了解群众急难愁盼。
实地“走亲”问需求。针对高龄老人、孤寡老人、卧床病人、单亲儿童等,将网格内有特殊情况的家庭进行重点标注,作为日常重点“走亲”对象,社区“两委”干部每周至少上门“走亲”一次,经常性进行亲情慰问,了解到群众需求后,第一时间给予关心抚慰,并对重点关爱对象设立“走亲记录卡”,对每次“走亲”工作进行记实,为此后帮扶工作开展提供数据遵循。
线下“走亲”聊需求。以小区党建+邻里中心为载体,通过在邻里中心搭建图书室、棋牌室、谈心事、文化活动室等,为居民提供休闲议事场所,社区干部定期到岗“执勤”,与群众畅谈家事,倾听群众心声。
线上“走亲”询需求。不断畅通居民反馈渠道,按照“网格-小区-楼栋”建立居民微信群,及时掌握群众诉求,实现线上答疑解惑。同时在现有社区工作微信群的基础上,结合“五亮五共”“反电诈、防溺水”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加大“志愿汇”推广应用,通过平台征集居民关于当前基层治理的意见建议和生活中有待解决的急难愁盼等问题。
“帮亲”让难题解决更加快速
城关镇秉持“接诉即办”的理念,积极建立“梳理汇总-责任分流-分类解决-社区答复”的“帮亲”机制,着力延伸党建服务群众触角,确保群众的身边事“有人办、马上办”。
待办事项“责任分流”。群众反馈问题往往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轻重缓急也有所区分。为了更加高效便捷地进行处理,由社区收集汇总后,首先按照所属领域划分为城市建设、住房保障、市政管理、交通出行等不同领域,随后按照轻重缓急划分为立刻办理、定期办理以及做好解释工作长期推进等类型,为镇、社区明确任务以及完成时限,让事件办理更加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事项协理“对症下药”。对于个体的日常生活问题,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供志愿服务,建立无职党员、在职党员特长志愿服务队,依托党员特长帮助解决;对迫切的公众需求,社区资源无力解决的,向镇级提出建议方案;镇级解决不了的,由大党委牵头单位召集“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发动包联单位力量帮助解决,并指定责任人,与相关单位沟通跟踪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应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难题解决“多方参与”。通过党员干部下沉工作常态化,配强干部队伍,分层级制定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社区台账,加强工作联系与指导。同时明确一名县领导担任社区党建专员,实现全镇社区“一对一”全覆盖,壮大“社区大党委”力量。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力量,积极整合基层党员群众、红色物业、两新组织等资源和力量参与,打造“十五分钟志愿服务圈”,营造小事我来帮、难事大家帮的浓厚氛围。(袁明 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