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为媒,喜迎八方。近日,为期5天的“竹山绿松石杯”2023中国国际舟钓锦标赛在湖北竹山圣水湖省级旅游度假区落下帷幕。舟钓锦标赛期间,县内外1.5万余名游客到此一游,景区客房入住率达95%以上。
据了解,竹山县围绕“建功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县城、3A级景区标准建设乡村,实施景区全域打造、产业全域融合、服务全域配套、社会全域治理、发展全域联动、资源全域共享,全力构建“一核统揽、两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百亿级文旅康养产业集群。竹山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百村成景——把全县作为一个大花园来打造,实现处处可旅游
8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公布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村榜上有名。这是继文峰乡太和村之后,竹山县第二个成功入选的村落。
在刘家山村,茶文化博物馆、茶山驿站、“茶庄”民宿……一幅幅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刘家山村以“十星促五兴”为抓手,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以群众需求、群众愿望为导向,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房屋改造、村院环境整治等,全面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花香的美丽乡村,真正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
竹山县将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按照景区型村庄标准对旅游区、景区、旅游廊道进行打造,实现全域洁化绿化美化,全面构建“一村一景”“一路多景”景观印记,不断舞活“山、水、茶”农旅品牌,打造了文峰太和、宝丰龙井、官渡桃园等一批特色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县已创建国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8家、湖北旅游名镇名村5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
百业增效——把旅游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扶持,实现行行加旅游
村村有景、户户有业,全产业发展、多业态融合。
“竹山绿松石杯”2023中国国际舟钓锦标赛、五福龙井山地自行车赛、茶园微马健康跑比赛、山水茶园户外徒步活动……今年以来,竹山县充分发挥独特的山水资源、厚重的地域文化优势,深入推进“旅游+”,多业融合提升全域旅游张力。1月至8月,全县共接待游客1107.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2.7亿元。
文旅、农旅、体旅……竹山县创新旅游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推进“旅游+”融合发展,以“旅游+城建”“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茶叶”“旅游+电商”等为主,推动三产融合,延长文旅康养产业链条。目前,国际绿松石小镇、国际绿松石博物馆、太和梅花谷、九华林舍、五福山水农创产业园、刘家山茶旅融合示范区、西河研学基地等建成运营。
同时,竹山县积极打造“旅游公交专线+旅游客运班车”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新改建农村公路1874公里,农村公路增至4651公里,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行政村道路通达率和通畅率达100%,竹山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湖北省全域公交县”。2021年以来,竹山县陆续开通县城至女娲山景区、县城至太和梅花谷景区等6条旅游专线和3条旅游绕城观光巴士线路,实现年运送游客1056万人次。
百姓致富——把富民作为一个大成果来展示,实现人人享旅游
近年来,竹山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擦亮“绿山、绿水、绿松石”三张“金名片”,不断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让群众共享绿色“红利”。
9月8日至12日,竹山县借船出海,依托国际舟钓锦标赛平台,搭建“线上+线下”助农销售平台,向广大游客推介竹山绿松石、茶叶等。据统计,期间共销售各类特产200万元。近年来,竹山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绿松石产业、竹产业、康养产业等特色产业,开发官渡木椅、上庸根雕、堵河剪纸等文旅商品30余种,一大批群众吃上“旅游饭”。
竹山县以“共同缔造”理念为引领,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市场主体+电商+农户”“村集体+农户+市场主体”“运营公司+村投公司+农户”“智慧农业+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等多种旅游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旅游产业从无到有。同时,竹山县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打造花筑•三盛小筑、稻香小院、堵河源名居、九华林舍、罗家驿站、梅花客栈、梅居别院等精品民宿,旅游集聚效应显著增强,老百姓旅游“饭碗”越端越牢。
竹山,这座地处武当山、神农架旅游链接黄金廊道的旅游名城,正以坚实稳健的步伐,不断迎来一次又一次嬗变,绽放出多彩魅力。(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