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竹山合碗席

2023-08-15 15:54   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李丹阳


【编者按】

  为弘扬秦巴餐饮文化,推广竹山美食品牌,我县于4月底面向全网有奖征集竹山美食文化的文章、图片、视频和广告语,现将征集到的稿件在今日竹山网、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刊登,以飨读者。

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竹山合碗席



作者:丁运时


  改革开放之前,竹山物质非常匮乏,菜市场没有多少品种,我家一年四季老是萝卜、白菜、豆腐这几样,过年过节偶尔才有点鱼、肉,还得提前去排队。队伍往往很长,而货物却很稀罕,有时还没排到,就已经卖空了;有时忘了带肉票、蛋票,或者票不够,也买不到。

  在物资匮乏的背景之下,竹山人讲究吃个“合碗席”,其实就是平常没有什么好东西可吃。乡里乡亲们只有逢年过节,结婚生子的时候,才会请厨子师傅来勉力整个“合碗席”来。

(图片来自网络)

  合碗席历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战国,据史料记载,竹山县古代为庸国,春秋战国时期为秦楚联军几近灭国。其余子民分两支,一支逃往附近深山,即今天的竹山县官渡镇武陵峡,其后人与世隔绝,生活了几百年。人们过着自给自足、互帮互助、人人平等、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生活。桃源中每有重大事宜和重要节令,各家各户均献上自家的酒食,合而烹制、合座于席,故称“合碗席”。随历史演变,此等宴席广泛流传于以竹山为圆心的秦巴地区,汉水流域。

  “合碗席”代表请客人家最体面的几碗菜。在那个年代,“合碗席”可谓荤菜叠加,营养美味,平常日子是万万不能奢望的。因此,乡亲们常常会把走亲戚、吃酒席说成去“合碗席”。其实,“合碗席”在今天看来,十分常见,无非是鱼、鸡、肉、笋子、豆腐干等,属于“大鱼大肉”型,以油水厚为特点,以满足人们的胃口......然而在当时,传统的“合碗席”还是成了竹山老乡抹不去的美好回味。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生活条件才逐渐改善,“菜篮子工程”推行后,菜的产量大幅增长,品种日趋多元,品质不断提高,市场供应才越来越丰富,这一点从我家的“菜篮子”就能看出来。后来,农贸市场遍地开花,一般的鱼、肉、蛋、菜应有尽有,一些相对冷僻的菜也不再难得,我家的菜篮子变得丰富多彩,就是平常日子,也从不会少了肉,至于蔬菜,反季节蔬菜,比如来自海南的一年四季都成熟的西红柿等也层出不穷。那些年,妈妈的菜篮子已不是家人关注的重点,即使是带回再多的鱼、肉,也激不起当年那样的欢欣鼓舞了。此时,“合碗席”显然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后来,什么菜都能吃得到,导致我们的口味越吃越刁,且众口难调,就连对以前无比向往的“合碗席”,也不再提起兴趣了,反而嫌其太油腻。不过,老妈也开始重学烹饪之术,一些餐馆的平常菜式,如鱼香肉丝、酸菜鱼等,她都做得像模像样,尤其是一味水煮肉片,更是成了家庭保留菜式。再后来,吃腻了陆地上的珍馐,妈妈适时地经常买些海鲜,像什么鱿鱼、蛏子、花甲、基围虾,也成了餐桌上的“常客”。现在妈妈面对一些以前只有餐馆才能做的菜,比如甲鱼,也能轻松地做好。还有时下流行的大闸蟹,妈妈向行家里手讨教,然后凭借丰富的经验做好了这道大菜。

  现在,随着现代农业的兴起,绿色生态农业离我们越来越近。更多原生态、绿色健康美食走进了我们家庭。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理念也为人们普遍接受。让家庭的菜品越来越丰富,新鲜、营养、生态的蔬菜和肉类层出不穷。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我到外地出差的时候,参观游览了当地著名的农业公园,并从公园的“彩蔬农场”精品蔬菜区,千里迢迢地带回了颇负盛名的生态蔬菜,这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蔬菜,是公园专属种植的特色美食。大家品尝后都赞不绝口,生态、有机、健康、自然,让这些蔬菜显得很宝贵,也让这些概念不再停留在纸面,而是真正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家的“菜篮子”和“餐桌”日新月异,从最原始的蔬菜大棚到都市型现代农业,从反季节菜到绿色农业、生态蔬菜,从合碗席当年成为乡亲们的“解馋神器”到如今再也不稀罕,说明我们家离小康幸福生活越来越近。

  当然,近年随着竹山发挥历史文化氛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优势,发展成为旅游度假、康养休闲的胜地。传统的美食资源,美食文化也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整合,以满足广大市民、游客对于地方美食餐饮消费需求,促进“旅游+美食+康养”产业发展。这不,竹山“合碗席”被纳入十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风味的基础之上,以健康、绿色、生态为新标准,推广新“合碗席”,重新受到了竹山乃至外地游客们的欢迎和追捧,美食产业发展的前景非常乐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部竹山合碗席的美食变迁史,普通得没有任何“传奇色彩”,但唯其普通,才更是竹山县成百上千个家庭的一个缩影,说明小康社会建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让群众满意、使群众受益,能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见证了时代发展的沧桑巨变!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 微信公众号 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 “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 综合 广播调频( FM)9 6 . 8 兆赫节目中收听 ,我们下期节目 再见
作者:

  丁运时, 武汉市 作家协会会员。在各大平台 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文学作品数百篇  

朗读者

  杜登艳,竹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