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添一抹绿 同护竹山蓝
——竹山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纪略
八山一水一分田。竹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秦巴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近年来,竹山县扎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高位推进,谋略系统化
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咬定“一张蓝图”。县委、县政府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崛起之路,先后在十四、十五次党代会上鲜明提出“生态立县”发展理念,固化“生态立县”发展路径,着力打造“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的产业体系。今年年初,县委制定“1+6”专项行动方案,深入实施生态提升专项行动,围绕“建功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目标定位,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界定“三区三线”。坚持高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3.15万亩,占比90.0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95.79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33.4%;确定城镇建设用地基数16.86平方公里,初步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25.47平方公里。
锁定“四长”责任。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县长任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出台《竹山县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度规定及其考核办法》《竹山县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办法(试行)》《关于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和竹山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等制度性文件,完善了“河(湖)长制”“林长制”“路长制”“田长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常态化开展巡察行动,推动问题及时发现、及时销号。
铁腕治污,攻坚战役化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整改中央、省环保督察检查反馈问题156个。
用心守护碧水清流。扛牢“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下决心整改突出环境问题。投资1.2亿元完成城区饮用水源取水口迁移。筹资1亿元关停拆除堵河源小水电7处,关改搬转沿河化工企业5家,取缔堵河库区网箱1380余口,上岸拆解船只528条,加强16个城乡污水处理厂和5个垃圾填埋场环境监管。
用力守护白云蓝天。坚持把降碳作为总抓手,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全域推进“绿满竹山”,2021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09%,植被覆盖率达到80.2%。提前3年淘汰下线100台燃油汽车,在全省、全市率先实现新能源公交系统全覆盖。
用功守护沃野净土。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全力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化使用,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程,实施矿山修复项目14个,完成修复面积616亩。
如今,竹山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达标率达95%以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湖北省第九、十堰市第一。堵河干流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县乡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年均为丹江口库区输送优质净水达60亿立方米。2021年省级生态环保转移资金综合考评在全省县市区中获得第一名。
共同缔造,行动全民化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文明竹山三十条》,催生绿色出行、低碳出行、植绿护绿、垃圾分类处理等文明之风,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十星创评中,生态星、卫生星历来被群众视为脸面,涌现了猎户缴枪护生态星、建圈关羊守生态星等生动的追星故事。
绿色产业集群成势见效。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园区、绿色康养呈现生机。“无中生有”建成鄂西北最大的卫浴产业园,光伏发电、松吉新能源电动车落地见效,城北新区低碳循环产业园、抽水蓄能电站加速推进。竹山纳入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森林康养成为绿色转型发展的新业态,竹山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攀升。
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效果显著,建成村级污水处理设施176处,改厕2.7万余个,农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逐年提高。固化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先后培植一大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村镇。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各地纷纷启动群众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小微项目,生态环境治理进一步落细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