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热土。在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竹山一批批英雄儿女壮怀激烈,挺身而出,奔赴沙场,英勇战斗,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去,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功不可没。为回忆峥嵘岁月,弘扬老兵精神,县委宣传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文联、县融媒体中心联合组织了采访活动,用“口述史”方式讲述他们的故事。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当班长七年
李方谦/口述 刘运飞/整理
【采访手记】”下次再来,要给我带点礼物,不能打空手啊!”采访结束告别的时候,我们说有时间再来拜访,李方谦老人很幽默的回应。我们答应,等抗美援朝老兵的纪念册出来之后,一定送到老人手上。李方谦老人活泼风趣,足见他是一个人缘好、受人尊重的人。
△李方谦,男,1932年11月出生,宝丰人。1950年10月参军,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57年5月复员。1960年获湖北省体育新闻先进工作者称号。(刘运飞/摄影)
我1950年10月参军。1950年10月至1950年12月,任湖北省军区独九团三营八连战士;1950年12月至1952年12月,任省军区独九团三营八连副班长;1952年12月至1953年6月,任郧阳公安大队直属队副班长;1955年7月至1957年5月,任襄阳分区独立公安排班长。当兵的7年是我人生中宝贵的经历,为后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我十分庆幸和感念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解放初期,陕南军区主力部队为配合西北野战军,奉命西进汉中,新生的革命政权力量薄弱。国民党残军、股匪乘隙回窜鄂西北边远地区,他们与地方的地主恶霸、土豪劣绅相互勾结,奸掳抢掠,大肆拉夫,修筑碉堡、木寨,占山为王,企图对人民政权实行反攻。
当时以鄂陕交界地区的股匪最为猖獗,盘踞在竹溪县桃源乡的柯愈珊部势力最强,影响最大。湖北省军区独九团负责消灭柯愈珊部,我那时已担任8连的副班长。1951年1月,经过几天的追剿,柯愈珊部仓惶逃窜到鸡心岭。一天午夜,对源茂沟横梁子一带柯愈珊部实行突袭,俘敌20余人。从俘虏口中得知,柯愈珊部驻在源茂沟。随即发起攻击,柯愈珊部仓惶窜入密林中。当日下午,柯带着十几个随从与警卫,窜到农户家抢东西吃,被全部俘获,匪首柯愈珊自杀。南山匪军做鸟兽散。
按照李先念的指示,剿匪实行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召开群众大会和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土匪家属等各种座谈会,广泛宣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形势和“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国民党反动势力见大势已去,在政策感召下,多股势力弃暗投明。一年内,股匪被彻底消灭,散匪纷纷化解,竹溪剿匪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李方谦与家人
我小的时候,家里条件差,没有上过学。参军入伍以后,有充足的时间参加政治学习,也是学习文化的大好时机。我们首先是举办扫盲班,用《速成识字法》学习识字。《速成识字法》对汉语拼音方案进行了简化,对汉字根据音形义编了很多口诀和故事,学起来容易多了。比如编的顺口溜:iuü单独走,大y大w来带路,ü小眼泪擦干净,大家齐步向前走。通过不断地学习,我达到高小水平,摘掉了文盲帽子。这为我后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后来能当干部,为国家做一点事,是文化帮了忙。
我们连队的指导员李金才,山东人,身材高大魁梧,喜爱打篮球。除政治学习外,体育锻炼也是必修课。我打了一辈子篮球,当过篮球裁判,启蒙老师就是指导员。指导员教我们篮球三大步、定点跳投等基本功,他说:“翻、转、抖、拨手上功,蹬、转、跨、撤脚下功。手、脚、腰、眼要协调,传、接、投、运灵活用。”指导员既让我们背,也教我们练。自从爱上了篮球,它陪伴了我几十年,复员到地方,县里开万人大会,都是我喊口令,组织大型活动,都有我参与,我的文体方面的特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也赢得了上级的肯定。1960年,我先后获得湖北省体育新闻先进工作者和湖北省文教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我现在90岁了,身体尚好,也得益于体育锻炼的滋养。
在部队,我当了7年的班长,把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原则,工作的时候,一是一,二是二,完成工作任务。生活上大家是好兄弟,我喜欢开玩笑,能和战友们打成一片,战友间感情很好。吃饭的时候,都喜欢和我坐一席,因为每次吃饭,别处菜吃完了,我们这儿还有。大家都相互谦让、互相关照。
复员后,在县公安局民警大队干了5年,搞“四清”运动,我出于公心,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包庇一个坏人。后来在文峰乡和宝丰镇担任武装部长。武装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为国家输送优秀青年人才,保障良好的兵源。工作中不徇私情,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我对得起良心,感恩共产党的培养。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作者简介:刘运飞,现在湖北省竹山县市场监管局工作。爱好文学和摄影,作品散见于《十堰日报》、《中国文明网》等,曾获红盾文学征文三等奖。本文发表于《堵河》2022年第五期。
朗读者:
杜登艳,竹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