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之十一
探索“五共”落实机制 缔造群众幸福生活
全县“共同缔造”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宝丰镇龙井村2组成为首批共同缔造试点,宝丰镇抢抓试点机遇,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紧紧抓住群众参与这个重点难点,探索“五共”落实机制,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健全“六会十组”群众组织,突出“十星”文明创评,以“环境美、生态优、产业强、村民富”为目标,以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为核心,广泛组织群众参与村庄建设,共创幸福生活。
一、坚持党建引领,健全组织架构,夯实组织保障底盘。把党的领导贯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全过程。一是上下联动树立“风向标”。组织成立党支部+党小组+中心户+村民理事会等“六会十组”,以组织+群众的组织架构,形成党支部为核心、党小组联片、中心户包户的共谋推进体系,成立样板点党小组1个、中心户8户,商定党小组和中心户联系农户48户167人。二是群众自治打造“桥头堡”。建立村民议事会、十星创评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疫情防控理事会、经济发展理事会、安全稳定理事会等“六会十组”自治组织,自主加入“六会十组”群众48户167人,构建出人人参与、人人覆盖的横向到边的自治组织架构。
二、突出群众主体,建立五项机制,明晰群众参与路径。龙井村试点在共同缔造活动开展过程中总结出了“五共”机制:一是建立“三会两问两定”机制,让群众当参谋者。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提、民事民决。龙井村试点先后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群众座谈会、院子会50余场次,收集村庄建设共性建议9条、个性化建议7条、突出问题11个,确定小微项目实施方案5个。二是建立“三建三监督”机制,让群众当建设者。做到混合共建,农户监督;拼盘共建,互相监督;奖补共建,集体监督。龙井二组陈龙忠道场硬化经预算需要7000余元,儿子自身是泥水工,家中还有三个劳动力,一家人出工出劳参与共建,原本7000多的预算,最后只出了3000元,一家人对道场质量也是满口称赞。三是建立“五管三定两挂钩”机制,让群众当管理者。不断完善管护体系,压实末梢责任,保障管理实效。龙井村试点通过建立“周五大扫除”环卫整治评比机制,实行积分制管理,每周五张贴“红黑榜”公示农户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情况,目前已开展卫生评比10次,激发300余户农户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四是建立“创星评星争十星”机制,让群众当评判者。做到得分“大家定”,典型“大家选”,成效“大家评”。龙井村试点9月份举行“十星级文明户”暨“最美”系列颁奖仪式,表扬10户“十星级文明户”、52名“最美十大系列”先进典型,营造了“户户争十星、荣耀满门庭”的浓厚氛围。五是建立“五好四强一新”机制,让群众当共享者。龙井村试点围绕“五好”建乡村,聚焦“四强”激活力,突出“一新”提内涵,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创评、完善村规民约、落实积分制、“六会十组”活动,塑造了勤勉自律、互信互助、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龙井精神,树立了乡风文明新风尚。
三、善用“五共”理念,提升基层治理,强化成效结果运用。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实施五个项目。龙井村不聚焦大项目,不搞大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广泛征求民意,听取民声,发放调查问卷400余份,收集共性问题9个,确定产业路建设、排水渠修复、道路提档升级、废弃杆线转移、人居环境整治等共建小微项目5大类15小类,共建项目涉及资金122.79万元,其中群众以出资、出力、出物、出利等方式参与折算资金36.5万元,占比达41.1%以上。二是依托“六会十组”,开展七类活动。龙井村依托六会十组,引导群众参与组织活动,将每个村民纳入一个或多个群众自治组织,在组织中明确群众角色定位,约束和规范群众行为,在组织开展的活动中教育提升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共同缔造,井村组织开展厨娘大比拼等7类活动60余批次。三是结合“五共”理念,创建无疫村庄。龙井村把共同缔造的先进理念与疫情防控的严密组织体系有效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引导群众自觉遵守防疫规定,实现疫情防控政策和信息相互知情,对外来返乡人员加强关注,引导主动报备,实现外来返乡人员报备相互提醒,实现相互监督,动员群众深入做好群防群控,实现核酸检测相互督促。
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龙井村试点充分依靠群众,广泛发动,走村入户讲政策、听意见,扑下身子与群众一起想办法、找路子,探索建立了系统完善的“五共”落实机制,组建了覆盖所有农户的“六会十组”群众自治组织,一大批群众深度参与的小微项目加快实施,群众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村庄面貌和群众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幸福感、获得感普遍增强,取得了初步成效。
龙井村试点专班实践中体会到,要真正开展好共同缔造活动,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关键是各级干部要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前提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带着感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核心是要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引导群众深入参与进来,重点是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
(宝丰镇龙井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试点专班供稿)
宣传组邮箱7871858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