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堵河捞柴

2022-09-02 11:39   竹山融媒体中心   王泽昆

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堵河捞柴

作者:王雄

  连日的暴雨,河里的水涨满架了,往日平静的如同一位少女的官渡河,变得气势汹汹,仿佛一位愤怒的青年,它咆哮着,横扫沿河两岸的庄稼、树木,浑浊的河水涨满了整个河床,河面上氤氲着一层朦胧的雾气,水流的轰鸣声,宛如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发出阵阵呐喊声,响彻在耳边。河街两岸的居民,无不担惊受怕的祈祷着水势不要再涨下去了,那木质的房屋,经受不了浪水的侵袭,在洪水中显得那般无助。但奔涌的河水在带给人们厄运的同时,也给河街两岸居民送来大自然的馈赠。

  每逢夏秋涨水时捞浪水柴,是我的家乡数千年来一直沿袭着的获取柴火的一种方式,“浪水打来的”。河街两岸的居民,无不心安理得的享受着临河而居带来的好处。上游飘下的一段段木头,或是被水呛晕到岸边的鱼或鳖,或是南瓜、冬瓜之类的瓜果,都足以让拾到的人兴奋好一阵子。勤劳的人家,凭着一年几河大水,便可轻易获得差不多一年烧火做饭所需的柴火。

  打捞柴火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当地人称为“钩撘儿”的长木棍,多取自构树,长长的树枝顶端,留有带有小勾的树杈,使用者多为妇人和年老者,勾取之物,大多是靠近河岸的小段木头,当地称为“浪渣儿”的。捞上的一堆堆浪渣儿,拢在河边,再由背篓背了回去,只需几个日头的晾晒,便是极好的柴火。划一根火柴,便可点燃,火瞬间就燃满了整个灶膛。炒菜的妇人,享用着这浪水柴带来的好处,心情也变得豁朗了。大点儿的整段木头,则需要使用“抛钩”了,一种尾端系有长绳类似于泊船用的铁锚的木制工具,多取自于油桐树。

  自小在河边长大的汉子,穿着短裤,裸露着躯体,一手系着长绳尾端,一手拎着抛钩,双眼死死的盯着波涛汹涌的水面。“来大家伙了!”在众人的呼喊声中,身体打着转儿,双手用力一抛,系着长绳的抛钩便准确无误的勾住了大段的木头,然后迅速收绳,重达数百公斤的木头便被拽到了岸边。几个熟悉水性的汉子,跳入水中,一边攀着木头,一边奋力划水,将木头推入岸边,用缆绳缚住,待水消退时,晾晒数日,用斧劈开,便可获得差不多十天半月灶间烧火的柴火了。

  幼时家贫,每逢河间涨水时,便随了母亲到河边打捞浪水柴。尽管时常被雨淋的浑身湿透,但丝毫阻挡不了我对捞取浪水柴的热度,一则是捞取浪水柴免去了我与姐姐满山坡捡拾“引火柴”的劳苦;二则是涛涛的河水,总会带给我们惊喜,浪渣中夹杂的“疤核桃”,或是一只被呛晕的甲鱼,或是一个南瓜,都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多年以后,我吃过许多品种的核桃,却总也找寻不到那时的味道,总觉得没有彼时那般香甜,那般入味。

  随着堵河流域电站的建成,官渡河的水宛如巨龙被制服,它不再桀骜不驯了,变得绵缠了,温柔了,再也看不到往日洪水涨满整个河床的场景了,但那河水奔流不息的轰鸣声,那捞柴的吆喝声,时常不经意间在我的梦中萦绕。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王雄,现就职于竹山竹坪乡卫生院,爱好文学和新闻写作

朗读者:

  梁险峰,竹山县融媒体中心编辑。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